我在环保行业有十年了,回顾这十年的点点滴滴,还是很有感触。我想把我了解的环保或者说我认识到的环保,分享给大家。
如果你是老环保人,发现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如果你是环保新人,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环保产业分很多领域,其中包括大气治理、污水治理、固体废物治理及土壤修复等,环保项目运作模式有EPC、BOT、PPP等。
关于环保概念性的专业知识在这里就不普及了,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分享我眼中的环保。
环保经历
十年前,我所在央企的环保技术(给排水处理和固废处理)是很全面的。
有完整的设计和项目团队,包括工艺、建筑、暖通、设计、项目经理、商务等相关人员。
有成熟的非标设备加工厂,在市场机会好的时候,做了很多EPC工程,积累了很多示范项目。
由于公司曾经做过一次失败的BOT项目,后来的环保项目只能输出技术,通过依托地方企业资源,同时结合地方环保专项资金来完成。
环保项目落地需具备三个要素:技术、资金、关系。
十年前,如果你有地方关系,即使你的企业没有资金和技术,也能拿到项目,因为有些地方政府有环保专项资金,可以与有环保技术的企业合作。如果运作的好,还能上市。
环保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前期的谈判、立项、可研、专家论证、招投标,中期的初设、建设、设计变更,后期的调试、交付、运营,这些我都参与过,只有参与,才能了解并掌握各环节的利害关系。
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了各个环节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与公司的机制、体制和管理关系很大。
现在无论国企、央企,还是民企、上市公司,由于部门分工和管理等原因,大多数环保新人很少有机会能全程参与。
我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更好地验证理论上的那些内容,才能更快的提升自身的能力。
我们做的环保项目,只有内蒙和宁夏的工程项目,我是全程参与的。
那段时期,开车去内蒙是经常性的;宁夏的项目是坐飞机到银川,再坐大巴或当地人开车接到项目地。
北京周边项目基本上都是开车去,其他地方出行方式是坐高铁或飞机,最北到了内蒙呼伦贝尔,最南到了海口,最东是上海,最西是新疆沙雅。
出差是很多环保人的工作内容之一,我考察过很多环保项目,接触过很多地方企业负责人和地方政府领导,参加过很多环保专业论坛,参与过很多项目评审,环保每天都在路上。
当PPP模式出来的时候,光大、北控、首创等央国企拿下了很多环保项目。作为民企,这么扩张的结果只有一个。
那个阶段,我们也找了几家具备投资实力的央国企合作,由于机制、体制的问题,合作难度还是蛮大的,但是拥有技术的民营企业会有更多机会。
当国家出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相关政策的时候,由于有配套资金,我们转战到这个赛道,但是我们拥有的技术不太适用,只好找相关企业合作,然后再找关系落实项目。
当农业部和发改委着手“畜禽粪便资源化整县推进”项目时,由于有配套资金,我们又转战到这个赛道,这里面水很深,不好介入。
但是我通过这个项目,对农业板块以及乡村振兴进行了一些深入了解和研究,同时考察了很多地方农业项目,参加过多次农业方面的专业论坛,结识了很多农业专家和涉农企业。
其实县域经济更需要环保,尤其是乡村振兴的环保还是大有可为,关键是要找好突破点。
例如乡村振兴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这个赛道属于环保的细分领域,雪迪龙、聚光、先河是很有代表性的几家企业。
由于当年西北某园区环保项目,我和这几家企业都有过接触,尤其是雪迪龙。
在当时智慧环保大力发展的时期,这几家企业的业绩还是比较突出,只是我们没有很好研究如何去融合彼此资源。
现在是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价值凸显出来,而环境监测的数据每天都是海量的,如何处理成为数字资产目前是我研究的课题之一。
三年前我花了不少学费去学习互联网实战营销,同时还研究了数字营销,这些对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市场发展有显著效果,总体成本也很低。
我还帮过一些环保企业对接资源,找过投资,有成功的,也有没结果的。我发现成功与否,企业的投入产出比是关键。
受疫情影响,很多环保企业的发展遇到瓶颈,如何摆脱困境,抓住机遇,是需要每个环保企业的负责人去认真思考。
我在环保行业的这十年,学到了很多,见识了很多,感悟了很多,积累了很多。我希望能帮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企业。
关注此公众号,我继续给大家分享我眼中的环保,和大家聊聊“环保技术”和“环保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