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中外—理论篇
模因( Meme) 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76 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中率先提出的。模因( meme) 的词源为希腊词语 mimeme( 模仿) ,在拼写上又是基于基因( gene) 一词仿造而来,基因是通过 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它是信息复制因子。



最早将模因论引入翻译研究的是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 Andrew·Chesterman) 。1997 年,在其出版的《翻译模因论———翻译理论中的思想传播》( 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Translation Theory) 一书中,切斯特曼把翻译本身、翻译理论中的观点和概念( 如翻译规范、翻译策略、价值观念等) 统称为翻译模因( translation memes) ,认为翻译理论的进化( 即理论的更迭和演变) 是翻译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的结果。


同化( assimilation)
在这一阶段,模因需要寻找受众并感染受众,同时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是,模必须被受众注意、理解和接受。模因必须足够显著才能够引起受众的关注; 理解是指模因能被潜在的受众纳入自身的认知体系中; 而接受则是指模因能与受众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相连接。
记忆( retention)
这一阶段是指模因留在受众记忆中的时间。被传播的模因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毋庸置疑,一些模因会被遗忘,只有少数能被记住。因此,模因必须在记忆中停留,停留的时间越长,感染受众的机会就越多。
表达( expression)
在这一阶段,模因必须从记忆存储中走出,以实体形式被他人感知和接受。
传播( transmission)
为了传递给另一个受众,模因需要有形的载体或媒体,它们要足够稳定且不过于失真、走形。


在以模因论指导的翻译中,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解码并受到感染,成为新的宿主。之后,译者对其重新编码,使源语模因得到复制,在的文化环境中传播、生存,使跨文化交流得以实现。因此,从模因论出发,翻译是一个动态的文化传递过程。在此过程中,原文、原文语境、译者、译文、译入语语境等都是影响模因复制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用心 | 扎实 | 坚持
字文来源 | 网络
文字编辑 | 蒋萌
排版 | 蒋萌
校对 | 杨益平
监制 | 外院研究生分会
指导老师 | 王静
“没有扎实的内容,新媒体就是死媒体”
我们是激流 是烈火 我们绝不做死媒体
也许我们不是顶尖的新媒体
但我们会是最用心的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