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新质生产力“新浪潮”推动下,广交会正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而广州作为国际会展之都,也不断推动会展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搭建创新理念和技术的交流平台,发挥会展介质传播功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发展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135届广交会
图源:新浪网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琶洲展馆)
图源:搜狐网
一、从1.0到3.0
广州会展“以智提质”的迭代历程
在会展业发展的3.0时期,广州会展正从“量级提升”向“智级提质”转变,新质生产力成为广州会展产业新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推动会展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建设“智慧会展”,并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密度,充分发挥会展先导性服务业功能和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市场扩充等优势,有效促进会展领域技术、服务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助力广州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

会展业1.0到3.0的发展历程
图源:自绘
二、他山之石
展产联动,新质生产力“双向引领”
现代会展提质升级
1. 上 海
以展活产,以数字会展“新基建”支撑展会“大平台”
ExpoNow的核心功能——“云展大脑”全链路打通了ABM(目标客户的营销)、触达、DSP(需求方平台)、CRM(客户关系管理)、CDP(客户数据平台)、MA(营销自动化)等多个大模块,推动展会核心要素高效配置、供需精准匹配、信息畅通循环,帮助主办方打造数据增长新引擎。

上海“数字会展新基建”
图源:腾讯网

上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图源:上海城市形象片
2. 深 圳
以展链产,培育“会展+产业”生态圈
深圳锚定“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发展目标,以科技型展会为抓手,重点围绕智能终端、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20大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推动展产创新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是立足区位条件,打造“会展+产业”融合集聚区。发挥深圳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深圳科技博览中心、深圳坪山燕子湖国际会议中心四大会展场馆的区位、政策、科技优势,以会展服务着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形成“会展+产业”融合集聚区。
二是奖励支持,引导会展品牌集聚。围绕“20+8”产业链,引进一批行业影响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国际知名展会,给予一次性奖励。精选产业基础好、发展空间大的细分行业,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契合度高、标识度强的专业展会,给予培育期资助,更好发挥会展业“经济助推器”功能。
三是完善配套服务,提升促转化能力。在会展期间一站式提供招商引资、洽谈签约、行业交流、技术研讨和优惠政策发布等服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持续激活新质生产力。

深圳“一集群、一展会(论坛)”示意图
图源:自绘

深圳国际新能源产业充电设施暨光储充产业展览会
图源:中国机器人网
3. 汉诺威
以展兴产,打造引领全球工业未来的“风向标”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诞生于1947年,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工业展会之一,充分发挥了会展的传播与催化作用,引领德国乃至全球未来工业的发展。
一方面,提升会展传播先进制造业的“高卷入度”,展会每年推出前沿的工业发展主题,以十年前首提的“德国工业4.0”战略为例,对100多项工业4.0实例进行展出,参展商可以深切感知并卷入“未来工厂”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使德国的未来工业得到持续性关注,巩固德国在全球工业领域的核心地位。
另一方面,通过与国际接轨的展会论坛催化工业发展新方向,顺应工业领域新需求。开展“世界能源对话”峰会、全球商务论坛、机器人技术大讲堂等活动,融展览、论坛、咨询会和商业搭对活动为一体,促进各国各界人士沟通,共同探讨未来工业的全新变革。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图源:搜狐网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图源:中国山东网
4. 经验小结
以会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模式路径
一是平台引领。强化平台牵引,促进新质生产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助推社会资源市场化创新性配置。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会展产业“低成本高效率”的平台牵引作用,提高社会资源市场化创新性配置。通过构建线上线下双空间链接、国内国外多要素连通、信息资源全周期管理的城市级综合会展平台,可有效聚集和吸纳不同产业领域中的专业人才、优质企业、资金,促进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交流,助推新质生产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升级和重构。
二是融合互促。通过会展触媒融合汇聚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
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离不开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要充分发挥“会展+”的提质赋能效应,通过“超级联系人”的融合触媒作用,汇集各类资源要素,通过会展服务实现市场化创新性配置,进一步促进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深度融合,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
一方面,会展充分发挥介质传输功能,推动科技研发成果的传播、扩散、交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进程,助推科技成果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与国际接轨的展会和论坛,为人才和企业等受众者提供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促进人才的跨界学习和合作,加速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产业化进程,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三、广州启示
预见全球会展之都“新未来”
1. 构建 “一张云网”,打造全新的会展全产业链数字生态
以推动中小会展企业数字转型为目标,聚合会展数字化所涉及的数字软件和服务资源、政策资源,通过提供数字化诊断服务、政策咨询等功能,有效地为会展企业提供服务,通过中小微企业共享数字会展基础设施资源,形成企业级能力复用平台,推动更多传统会展企业、会展服务商“上云用数赋智”。以“会展云网”加快全市统一的会展数据资源体系,推动会展数据确权、定价、交易,利用会展数据资源推动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协同。
2. 拥抱新质生产力,推动广州建设面向未来的“1+1+N”创新会展新格局
围绕中心城区核心区打造“一个头部会展群落”,重点依托琶洲“1+4”会展场馆、越秀国际会议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结合中心城区优质服务配套,通过“展会融合”“展链延伸”双轮驱动,推动会展产业集群式发展。
围绕南沙新区建设构建“一个新质生产力展会窗口”,南沙新区依托湾区地理中心区位,重点结合国际级、国家级科研机构、大科学装置以及创新产业园区等创新策源,积极承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相关专业型和学术型会议,打造区域性合作对话高地和科技创新对外展会交流窗口。
围绕广州南站、中新知识城、广州东部中心、北部增长极等重点区域建设“N个特色会展会议场馆”,联动数字经济、海洋经济、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引进与产业发展相契合的新兴会展品牌,形成以展促产、以产带展的良性互动循环。

广州市会展空间布局
图源:自绘

“中心城区头部会展群落”空间格局
图源:自绘

“南沙新区大湾区展会窗口”空间格局
图源:自绘
3. 聚焦21条产业链群梯队,“会展+”赋能新质生产力
以推进广州21条现代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以会展产业引领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加速会展业与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融合互促,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发挥“会展+”赋能作用,遵循“一产业、一集群、一展览、一会议”的基本要求,配置标识度高、显示度强、影响力大,并与产业主导方向高度契合的品牌展会,推动产业资源优化配置。
一方面,系统梳理21条产业链对应的品牌展会发展图谱和清单,将目前广州市发展滞后或力度不足的会展类目纳入正面清单,并设置Ⅰ-Ⅴ五类优先级别,逐级进行引进和培育,促进包括低空经济在内的新兴产业发展;将发展过剩、同质化较高的会展类目纳入负面清单,予以清退或整合。
另一方面,打造广州“会展+产业”的资源数据库,统计整理21条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名单、项目推进计划、要素优势、发展特点等指标数据,构建数据服务平台,为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

“会展+产业”一体化发展示意图
图源:自绘
4. 创新会展题材,传播“未来产业”新方向
目前,广州市会展业存在题材较为传统,对新兴产业带动不足的问题,建议以“新品牌”提高会展产业能级,催化“未来产业”新赛道。
一方面,结合展会题材和行业发展热点,推出新主题,提升会展和相关产业的粘度。发挥广州会展先导性服务业功能和资源整合和要素集聚的优势,提高要素、资源使用效能,依托广交会、广东时装周、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等高质量服务平台,促进先进制造、服装纺织、汽车制造行业提质。
另一方面,举办高能级会展衍生活动,汇聚各类创新要素,激活包括新能源、低空经济、智能智造等新兴产业的新动能。搭建新质生产力展示和交流平台,促进产业合作与创新,集聚行业主体,推动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促进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扩大国际合作,增强会展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会展催化产业新赛道
图源:自绘
供稿|规划设计三所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