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博览】亓钊《科研写作研究所》:文献综述的“曲”与“直”逻辑

作者:本站编辑      2024-04-26 14:43:27     2

      我们在之前《文献综述的“纵”与“横”结构》一文中,简要就“横向、综向、交错”三种布局形式进行了文献梳理环节的拆解。截至目前,该文阅读量迫近8万,本文仍就(学术期刊论文)文献综述这一环节的论述逻辑,结合已刊(C刊)范文截图,尝试从“是非曲直”的角度再做新一轮的剖析。

一、平铺直述:围绕研究主题,有一说一,直接输出

以《“异地高考”政策复杂性探微——基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异地高考”方案的内容分析》(《教育科学》2015年01期)一文为例:

作者在引言中,借助政策文件,简要交代研究背景,即《...通知》发布后,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公布了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紧接着话锋一转——一句“便引发轩然大波,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表明公众对上述出台方案的态度:“莫哀一是”,就此提出要对“异地高考”这一政策及其实施进行批判性审视。随后进入正文第一部分“一、‘异地高考’问题的提出”这一文献综述环节,作者在第一小段中,借助《教育法》明文规定指出享有平等受教育权是随迁子女家长和支持者要求实现“异地高考”的重要依据,也是对现行高考制度的有效补充。之后话不多说,第二小段中直接围绕“异地高考”这个客观现象进行阶段性梳理(注意,这里是“纵向”的“递推”式呈现)。起初“异地高考”受关注大多是因为“高考移民”(这一当代顽疾)。之后是发展过程“直至2011年3,……‘异地高考’问题才被正式纳入到国家政策议程之中”,再往后回到了前文引言中所提到的(2012年)时间节点,呈现了最近进展,即“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紧接着,作者使用转折句“……尽管各地为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提供了政策依据,但……”以此提出问题——“如何突破……藩篱,如何调适……博弈分化,以及如何缓解……矛盾”。这种“就现象谈现象”的钢铁直男式输出,没有什么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但却直接真切,不拖泥带水,带给审稿编辑的也多是一种清爽、干脆的体验感。

二、一波三折:几经反转,针对研究主题,“否定”式推进

以《法人概念的私法性申辩》(《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05期》)一文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环节),第一段中,作者第二句就是“转折”(但随着19世纪……),第三句落脚到我国大陆,“……自上世纪90年代起,也有学者……”,随后第四句“不过,……却并未同时为行政法所接受”。之后第二段,首句便使用体现转折的“然而”来对我国民法学界的已有研究展开梳理。“……不少学者亦指出,……应指其……而不指其……”。进入第三段“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在此多说一句,单就这一段的“近年来”,后续“葛云松先生指出……李昕先生亦认为……高富平先生主张……”的语句表述,就研究者来说,是横向的“平行”式梳理,即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而结合前三段表述内容(19世纪……自上世纪90年代起……1998年……近年来)又体现了一个纵向的历时性梳理。而再就行文语句的措辞表述看(图中红框框定内容),体现的则是一种一波三折、反转渐进的梳理过程。与上一种的“小清新”相比,这里的论述逻辑显然要复杂得多,也着实消耗气力,磨人得很。试想若整个梳理过程整体都是这种“虽然……但”“尽管……还”的句式,还带着“文献批评”的色彩。单论上述梳理所体现的“否定”色彩而言,想必并不悦人,但就这个“曲折”劲,却不得不令人佩服(这也算得上是高质量文献梳理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能屈能伸:“二合一”——“直给”兼带“反转”

以《内容知识与批判性思维对二语写作影响的实证研究》(《外语界》2016年第1期)一文为例:

作者在“2.文献回顾”中,先就内容知识的“概念”进行了直白的“肯定”式论述,从研究者“Hyland”到“Alexander et al.”再到“Bachman&Palmer”。接着第二段直接落到内容知识对写作过程的影响,但在后续梳理中又出现了意见相左(偏“否定”式)的论述内容:“……然而,He&Shi(2012) 却发现……”,由此得出在具体影响方面未达成一致意见的论断。之后第三段内容(对应论文题目),作者又从“批判性思维”入手,从“Beaufort”到“Moghaddam&Malekzadeh”再到“Alagozlu”再到“Atkinson”四组引用中,在“肯定”的同时也体现了一些“不同”声音,以此推导得出“批判性思维并不容易解释……需要慎重对待……”。第四段又回落到国内,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既涉及到了“批判性思维”,又包含了“内容知识”。由此,对写作的影响(因素)而言,是分了两个平行维度进行的梳理,而表述中的“国外-国内”又是空间地域上的平行维度,而不同的研究者(人物)之间也是平行维度(横向梳理),但小括号的时间上又是一个纵向的梳理。而单就观点的呈现上,又体现了一个“是非曲折”的小起伏。

作者:亓钊(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教研一室学术编辑)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