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博览中外 | 理论篇——关联翻译理论

作者:本站编辑      2024-04-26 00:46:52     29

博览中外-理论篇

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的基础是关联理论。关联理论首次由 斯珀伯(Sperber)和 威尔逊(Wilson)于1990在其著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后来在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联翻译理论阐述

斯珀伯和威尔逊认为,从本质上来看,语言交际就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并进一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语言交际是按照一定的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交际过程的两大方面,由于交际双方不同,明示和推理两个阶段的目的与效果也有所不同。

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即一种信息明示化的过程,说话人把自思想感悟及交际意图清晰地展示给听话人;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又是一种推理化的过程,即根据说话人的明示,结合语境,得到语境效果,通过推理获得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翻译原则

关联理论主要包含两个原则:第一,认知原则;第二,交际原则

01. 认知原则

认知原则强调最大关联性。认知原则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指交际者只需要付出最少的努力即可得到最大的效果

02. 交际原则

交际原则则强调最佳关联性。交际关联原则则是指在适当的时机付出适当努力即可获得最佳的效果。交际原则在当前很多领域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例如,将关联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能够较好地改善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使得教学模式及方式更加多样和灵活化,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翻译过程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既是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接收者,又是译文读者的交际者。翻译活动中共有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且包括两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在第一个“明示—推理”中,原文作者向译者展示其交际意图,译者根据原文的明示信息和原文包含的语境信息,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随后,在第二个“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又作为译文读者的交际者,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做出假设,预估译文读者的期待,争取在最佳关联性的基础上把自己对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理解呈现给译文读者,最后生成译文,翻译过程也就完成了。

用心 | 扎实 | 坚持

文字来源 | 网络

文字编辑 | 蒋萌

排版 | 蒋萌

校对 | 杨益平

监制 | 外院研究生分会

指导老师 | 王静

“没有扎实的内容,新媒体就是死媒体”

我们是激流 是烈火 我们绝不做死媒体

也许我们不是顶尖的新媒体

但我们会是最用心的新媒体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