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时常在思考:课堂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它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所,还是师生情感交流、生命碰撞的圣地?在阅读了李政涛教授的《活在课堂里》之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的意义。
书中,李政涛教授以极大的热情与浪漫描绘了他心中的理想课堂。他笔下的课堂,既有中国风格的古典韵味,又有西方风采的现代气息;既有过去课堂的朴实无华,又有现代课堂的多元创新,更有未来课堂的数字化融合。这种跨越时空的课堂描绘,让我深感震撼。
我曾以为,一堂好课就是知识点讲解得清晰、学生反应热烈。但李政涛教授告诉我,理想的课堂远不止于此。它是扎实的、充实的、丰实的、平实的、真实的,它是有生长感的,是清晰的,是注重细节的,是深度的,是融合的。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我尝试着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我的语文教学中。在讲解一篇课文时,我不再仅仅满足于字词句的解析和主旨的归纳,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中的情感流动,去品味语言文字背后的生命气息。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场所。在这样的课堂中,我感受到了学生成长和变化,也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书中的“世界的课堂”部分,让我眼界大开。李政涛教授以国际视野审视课堂,介绍了世界各地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教育成果,为我所用。在阅读教学中,我懂得了引入“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理念,注重将学生的个人文化背景与文本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我也尝试着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生动的学习氛围。这些尝试让我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书中的“未来的课堂”部分,则让我对未来教育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数字化双线融合的教学新时代已经来临,这将为我们的课堂带来怎样的变革呢?我想,未来的课堂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更加注重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这样的课堂将更加充满活力,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带来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体验。面对未来已来的教学新常态,李政涛教授说,合理的态度和方式是:适应它,运用它和探索它,然后把它变成自我教学生活的一部分,变成教学新基本功的一部分。
教师活在课堂里,也成长在课堂里。课堂的样子,取决于教师生命的样子。我的样子,就是课堂的样子,课堂的样子,也是我的样子,每一种课堂的样子,都是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主动活出来的样子,活出课堂的样子,其实就是活出生命的样子。我希望能够像李政涛教授那样,用自己的生命去书写教育的华章,用自己的智慧去点亮学生的未来。


文字 | 宣婷蓝
编辑 | 宣婷蓝
校对 | 郭筱怡 周吕洁
审核 | 宁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