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农文旅”六大发展模式,看乡村振兴产业展
作者:本站编辑
2024-03-28 15:54:19
15
我国台湾地区自推出精致农业策略后,其乡村发展一直以“农文旅”的形式为主,各种农庄旅游采取差异化的战略,纷纷取得一定的市场,可为大陆乡村振兴发展借鉴。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在世界上高居第六位,其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比较早,质量比较高,现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台湾在农业创新、文化创意、产业链打造、行销推广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主题文化创意和创新经营方面的经验尤为突出,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台湾“农文旅”发展模式助推大陆乡村振兴——台湾模式结合大陆资源!
台湾的生态农庄,多以“小而精”取胜。他们不刻意追求农庄的面积、规模,不一定非要种植多少作物,获得多高产量,产品有多大的批量,但非常注重精细管理,精深加工,融入创意,提升品质。有的产品甚至限量供应,量少质精,坚持以质取胜,以特色取胜。例如种植茶叶的农庄,有的只采一道春茶,然后将其精心加工、制作、包装,使其成为茶叶中的“极品”。其它时间则搞好茶园管理,让茶树健康生长,养精蓄锐,确保春茶品质上乘。有的农庄则利用溪流养殖红鳟、银鳟或其它观赏鱼类,游客可以在农场购买饲料喂食、嬉戏、体验、观赏,鱼却并不对外出售。如此做法,反倒吊足了游客的胃口,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不仅保持了产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资源消耗,保证了良好效益。
台湾休闲农庄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与经营过程中,不断融入创意与主人的情感,故而台湾的农庄可以让游客强烈感受到设计者的情感与追求。在主题选择上,水果采摘、竹、香草、茶叶、名花异草观赏、昆虫收藏、奶羊、奶牛、螃蟹等体验,创新不断,使游客始终充满新奇感。比如位于桃园观音乡的“青林农场”,一年四季都栽种着向日葵,且免费开放参观,还有专门种植食虫植物的“波的农场”,种有猪笼草、捕蝇草、毛毯苔、瓶子草等。
由于规模不大,所以台湾的生态农庄,非常注重产品的“口碑”而不是“品牌”。他们认为,“口碑”比“品牌”更重要,因此他们宁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保证产品质量上,放在让顾客满意上。为保证产品安全营养,他们严格控制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宁可增加投入、牺牲产量,也要保证产品质量;为了让游客品尝到口感最佳的产品,台湾很多生态农庄免费对游客开放,目前是吸引游客自己到农庄购买最新鲜、成熟度最适宜的农产品。
台湾休闲农庄都设有可供多人同乐的设施,例如烤肉区、采果区、游戏区,农耕体验区等。有的还设有充满台湾农村乐趣的烘烤区,提供游客享受土窑烤地瓜、烤土窑鸡的乐趣;有的不定期举办农业有关的教育活动、趣味比赛;有的提供与场内动物接触的机会,游客可以借喂养小牛、挤牛奶、喝生奶的过程,体会牧场农家的生活。休闲农庄不仅是休闲娱乐,遊玩,且是实践、学习的好场所,农庄平时主要接待学校师生,用作毕业旅行或户外教学,周末则以吸引全家度假的客人为主,天天都有生意做。
发育较为成熟的民间组织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无论是从台湾还是大陆的发展经验来看,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初期,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促进和引导,但是政府不能包办一切,最终产业的进步要靠行业组织和良好的服务体系作为保障。服务体系包括营销体系、培训体系、行业自律体系等,关键是发挥农会、农业推广学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转型。在区域内部,通过行业协会、旅游公司、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形式,引导当地休闲农业经营者按照“自愿、联合、规范、自律”的原则联合起来,对内统一服务标准,完善竞争机制,强化行业自律,避免出现恶性竞争。
台湾休闲农业在主推“体验经济”之后,还出现了“分享经济”的理念,即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顾客是上帝”为“与客人首先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倡导“拥有不如享有”的消费理念。台湾休闲农场布局合理,大多数都分布在旅游线路上,每个景区景点都能与旅游结合起来,这就有了客源的保证。板块化、区域化整合,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效。事实证明,休闲农业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才能由点成线、成片,为城市旅游者提供一日、两日乃至多日的旅游产品组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