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旭说会展,皆为原创
旭说会展|展会运营
对于会展公司来说,是先招展还是先邀观?
这个问题看上去平淡无奇,实际上非常重要。也可以说,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谁都知道招展和邀观都很重要,甚至可以说相辅相成,唇齿相依。你要是问一个什么专家,他可能会建议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但现实中真是这样?你真有本事两手都硬?
未必。你要是问一个初创(会展主办)公司老板,他的答案也许更接地气。
如果他只有那么一个赖以生存的项目,他更不会浪费时间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他十之八九会笑着说,当然是招展。我招不来企业,收不到钱,怎么让公司和项目坚持下去?
当然是生存要紧。
生存就要盈利,盈利就得进款,进款靠的就是招展,我希望把企业招进来,越多越好。至于观众,后边再慢慢搞。
最后他还会笑着补充一句:来得及!
那些说我必然同时招展和邀观的,多少有些理想主义情怀,也许大多数并不是实操过项目的人。
又也许,是已经非常大型的公司,他们早已上了轨道,有充裕的资金,现在是在努力做专业,做品牌,所以才同等重视邀观(买家组织)工作。
再看看那些初创公司、小公司。
手上只有那么一个项目,十几二十张嘴都靠这个项目吃饭,公司账上也没趴着几个钱,每天压力山大,殚精竭虑,因为稍微不慎就可能倒闭。
现金流,利润,才是他们所急需的。
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是下一步,或者下下下下下下下步的工作。
你让他们把招展和邀观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同时启动,甚至邀观投入跟招展投入一样多,可能会害了他。
做展会,理想主义害死人。
不管是涉及到招展邀观,还是涉及展会运营的其他问题,我主张都应该首先考虑自身情况,不要脱离现实。
我们不说这种在死亡线边缘挣扎的公司,说说那些不那么缺钱的稍微成熟点儿的公司。
他们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为此,我采访了一位民营会展公司老板。
这家民营会展公司总共四个项目,在国内来说总体实力只能算中等水平,但也不至于天天为钱发愁。
像这样的公司,他们老板是怎么考虑的?
他说,也有很多数字化技术服务公司找他,要为他们的展会量身订制招展邀观工具,但他现在还没有用。
他们现在还是老一套做法,只是借助一些小程序。
当然,他也看过别的会展公司的展会使用了一些数字化技术服务工具,不排除以后会采用。
那些数字化技术服务在找他的时候也说过一些可以帮助他们提升招展邀观效率的话,可是他仍相信自己的招展邀观团队凭着现在这套做法就能把这些工作做好。
听起来似乎有些顽固不化。
在提到招展和邀观这两项重点工作的时候,这位老板笑道,我不知道别人怎么考虑,至少在我看来,目前招展还是排在第一位。
“一个展览公司,如果销售业绩上不来,其他工作做得再好也是白搭。”
我笑道,您就不想想也许邀观做得好,也会撬动您的招展吗?很多展商就是奔着买家来的。买家质量高、数量大,展商也会被吸引过来呀!
这位老板摇头道:说是这么说的,但您也知道如果我们展会没有打好基础,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参展)企业,又怎么吸引观众?
再说我们现在正开源节流。
什么是开源?开源就是想尽办法开拓业务,多找找创收渠道,多招一些企业来参展。节流是什么?就是不是必须的支出,现在我们全都砍掉。
现在做公司也不容易,先活得自在再活得完美,是这个道理吧?抛开自己公司情况,听人瞎说,做事太理想化,会害死人!
我仔细一想,似乎也有点道理。
后来我又找到一家大型民营会展企业,征询他们的意见。他们反复表示买家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但到最后做决定时,还是认为要先招展再邀观,可见“创收”、“获取利润”才是第一要务。
其实在我看来,不管是先招展再邀观还是招展邀观同步进行,都不是问题。
各家有各家的做法,不见得哪种做法更高明,只能说总有一种方法适合自己。
至少我知道有些会展公司早就设置了观众组织部门,这项工作他们一直在做,而且在启动招展时就启动了邀观。有些公司甚至在逐步加大在邀观方面的投入。
重点是,最后能不能把这两项工作都做好。
(个人自媒体经营不易,感谢您的阅读、点赞或点在看。点击在看或者转发,可以让更多人认识我们,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也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