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Pixabay
我的心
系在儿女们的身上
像牵住一根长长的线
一端是我的牵挂
一端是他们的翱翔
风和日丽的日子
我的线越放越长
让风筝缓缓上升
到达广阔的天空
天空是一个自由的王国
任他们翱翔
只有在暴风雨来临时
我才将线紧收
让风筝平安地
回到我的身旁
(赏析)
涂静怡是《秋水诗刊》的重要人物,这里的“重要人物”,其实有点歧义,因为《秋水诗刊》原是古丁在1974年创办的,但古丁于1981年遇车祸往生,此后,刊物的部分几乎由涂静怡一人扛下。
涂静怡接手的《秋水诗刊》,一直出到160期(2014年1月)正式画下句点,虽此后有社员不忍,而续办下去,但对一般读者而言,“秋水”就是160期之前的那个“秋水”,而“那个秋水”,就是属于涂静怡“一个人的武林”。
换言之,今天所谓的“秋水风格”,其实就是由涂静怡一脉衍伸下来,在她主编下的《秋水诗刊》成了大本营,形成一脉简约、平淡、清新的诗风貌,这风格在古丁身上少见,而大量体现在涂静怡身上。
因此,严格说,秋水诗刊的重要人物是古丁和涂静怡,但如果把“风格”这一块纳进来看,《秋水诗刊》就是涂静怡,涂静怡就是秋水。(所以我前面用‘歧义’,并无贬义。)
涂静怡的风格从〈风筝〉这首诗可以看得出来。
图源:Pixabay
整首诗完全没有难懂的词汇,诗的表面意也一看就懂,诗人自己就是放风筝的人,而子女就是那正在天空飞行的风筝,天晴(风和日丽),就让子女飞更高──这里的天晴,可以视做生活学业和事业的坦途。
暴风雨来临时,“我才将线紧收/让风筝平安地/回到我的身旁”,那么这里的暴风雨指的是什么,就很容易理解了。
诗的比喻很简单,不搞一堆华美词藻,把诗意绕过来又转过去,也是人人都懂,人人都能感受到身为作者(也是父母)对待子女成长的心情。
这样的风格与所谓的实验诗风,是完全不同的风貌,都有各自的拥趸,但涂静怡代表的秋水风格,在读完之后,任何人不需拐弯抹角,都能轻易捕获诗中的感情,并且会一直放在心里头。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