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汗血宝马日行千里,自古以来极为罕见。而一方珍贵的“汗赭印”孤品静静地躺在西北大学博物馆的展柜里,见证着汗血宝马经由丝绸之路来到长安的往事。

这方铁印长11.4cm、宽6.7cm、高3.2cm,历经千年风霜,品相已显残缺,但宋体楷书“汗赭”二字字迹清晰可辨,字样古朴流畅,“汗”意出汗,“赭”意红褐色。西北大学博物馆文物专家贾麦明曾说,他20多年前看到这方印,就断定这是专为汗血马臀部烙印的铁印。“汗赭”印是一枚时代特征明显的官方烙马印。这枚烙马印背部中空,两端呈“八”字形,而扁平状瓦纽的项端已残缺,用来支撑的长杆遗失不见。依据形状推测,这两块铁一块是烙马印,另一块是残缺的手柄部分,起初是连接在一起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方烙马印在宝鸡市的一个工地上被几位农民工发现,当时出土的一系列文物中,这两块黑乎乎的“铁块”并不起眼,博物馆负责文物征集的贾老师一见便知它们的来历并不简单,经过反复查找资料和鉴定,确定是源自宋代时期的汗血宝马烙马印,更被鉴定为全中国唯一的孤品,稀缺程度可见一斑。
自战国以来,虽各代均有烙马印,但现世遗留的烙马印数量极少。烙马印形制文字的不同,是研究封建时期中国马政建设和马籍管理最为重要的资料之一,它们是鉴别马匹身份信息,来处和归属的重要标识。
汗血宝马原产于今土库曼斯坦一带,即汉代时期的大宛国。从西域地区“进口”汗血宝马至长安,相传是从汉代起。
宝鸡一带自古以来便是政府的官方马场,汗赭印的出土说明宋代时期政府依然在蓄养汗血宝马,通过古丝路进口汗血宝马的贸易往来依然在持续。
从土库曼斯坦到中国,汗血宝马跨越千年沧桑,踏过丝路古道的万水千山,见证着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也是当今构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各国友好往来、交流互鉴的象征。
时间 | 场馆 | 讲解员 |
说明:每周六本馆为观众提供部分时间段免费讲解,请您提前至相应展厅入口处等候,如遇特殊原因时间临时变动,还请您予以理解,谢谢!


西大博物馆微博

西大博物馆抖音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中国石油学会科普教育基地
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
陕西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陕西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陕西省石油学会优秀科普教育基地
陕西省古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
文稿素材:文物陕西《一块“破铁”,佐证汗血宝马》西北大学博物馆藏品
藏品照片:张越
文字整理:楚越 张珍
编辑:曹相玥
责编:王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