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时隔3年的深圳茶博会重新开幕,为期4天的展会,塞满了全国各产区的茶品、茶器,我抱着对今年新茶、品牌茶新玩法的期待,在茶博会上走了一遭,试喝了一圈,那么,现作为年轻茶人的我,在会场上发现了什么行业动向,又收获了什么呢?


在茶博会上别奢望喝到精品茶,商家会先会用普通的接待茶试探你,看你懂喝或有购买意向后,才会再拿出其他等级茶,但因每家山场和工艺不同,茶品质差异较大,要对比着喝,注意避坑。
我连续喝了各品类茶(喝到反胃),有喝到今年制的口感鲜爽丰富的茶黄茶,也喝到被卖家忽悠的老白茶,更品尝到小品种“苦尽甘来”的新滋味,茶品种类繁多,每个人的口感差异化很大,是否适口,一试便知,大家不会盲目消费了,以前展会上大包小包采购的情景已不在。
1、茶博会比起往年,茶界大品牌进驻不多,特卖小展位占据了半个会场。
2、精装普洱茶展位更聚集,参展商更多,说明普洱茶占茶市场总份额还是大,核心产品还是以年份茶为主,只是较往年热度降低,7两多的大茶饼设计也改为小茶饼推广。
3、配套的美学茶器空间打造的不多,现场没看见几家能吸睛的新潮创意茶器。
4、茶博会的确在极力营造茶文化氛围,会场上主题茶会、论坛不间断,感染到参会人驻足观看。



茶品眼花缭乱,品牌茶卖点是包装、年份、资质实力,以宣传推广、招商签约为目的,个体茶户则直销原料茶、大胆吹捧功效、主打价格实惠。
品牌主理人更注重茶叶的包装审美,在茶品起名和挖掘茶历史故事上更加用心,以一山高品牌为例,他家的凤凰单丛包装不再只用传统的罐装,而是改良为泡袋组合装,设计风格大胆新潮,同时并推出了凤凰单丛原料打底的调饮,同时满足了老茶客和年轻人的需求,(在现场这么嘈杂的环境下,让用户自己按原价购买袋泡来冲泡品鉴的做法,不太厚道。)
参会茶品牌更偏传统型,走进展位内试喝交流的多数是年长的消费者,年轻人更追求品鉴小众茶品的独特口感,比起咖啡的新潮玩法,缺少吸引年轻人个性产品、周边文创及交互式喝茶场景。
黑茶展区原国营厂的收藏级茶砖更受老茶客追捧,主打60—80年代的老包装,收藏的意义远大于品鉴,但是对老茶的鉴别需要有一定的功力。





在茶博会上,有看到像温州平阳的黄茶这类小众茶在当地政府的推广支持下,一步步走向大众面前,茶品鲜爽且稳定,同时有打破传统茶叶舒适圈,研发查扭蛋类年轻态周边类茶产品。
商家除了在包装设计上下功夫,也要在抓住老茶客味蕾时,培养年轻人对茶的喜爱和口感,降低喝茶门槛,不能让新、老茶客断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