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懂得使用遮羞御寒的皮毛、树叶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使蔽体之物不脱落了。最早使用 藤条等缠绕,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专门固定的腰带。由于腰带的材料大多为纤维和皮质,连接时大多采用纤维质软体或者硬质介质的方式,带钩就属于后者。
带钩,又称“犀比”或“犀毗”,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唐代颜师古注解《汉书·匈奴传》中说:“犀毗,胡带钩也,亦曰鲜卑,亦谓师比,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说明带钩在各个民族都非常普及。带钩最早出现于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时期,普遍使用从春秋开始,秦汉达到鼎盛,之后逐渐衰落,被带扣所取代。

良渚玉带钩

带钩质地多为青铜,少量玉质、铁、金、银等。带钩是古人身份的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带钩的流行主要受到三教九流文化的影响,战国以前的衣着为上衣和下裳分开,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深衣”。这种服饰受到游牧民族的装束影响较大,胡人善骑射,类似于下裳的裤子更加适合这些民族生存,并且这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形成正迎合了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国之间想要奋发图强的新思想。同时受礼崩乐坏的影响,各诸侯国急需一种安抚民政的思想解决上下等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思想的产生正迎合了统治者的要求。儒家认为尊卑有序、贵贱有别,在衣着方面应当呈现出来。他们认为这种深衣装束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统治阶层的尊贵,更合乎“礼”。由此,胡人装束这种带与钩的组合形式,更便于秦汉以前华夏族的绅带束腰专属加上其也易于系挂佩显示身份,从而流行起来,带钩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汉龙首鲸鱼铜带钩
西北大学博物馆收藏的这个汉龙首鲸鱼铜带钩是汉代最为流行的一种形式,长1.cm,宽1.6cm,厚1.3cm,略呈琵琶形,腹下有一凸出圆形钮,钩首为一浅浮雕龙首。
汉代带钩主要有四种:琵琶形短钩,背面较平,有一圆形钮,钩头细小;长形扁担钩,钩身较长,截面扁方,钩头略细,琢作兽头形;方柱形钩 ,钩较短,钩身似方柱,钩身多素无纹饰;宽腹带钩,钩身短而宽,钩副整体呈方形,这种铜带钩钮上有时会有私印,表示身份,或作为信印使用。
带钩的形式虽然多样,但使用方法大致有三种:比较普遍的是将钩钮嵌入皮革制成的腰带的一端,让钩体正面向外,钩首钩挂在腰带的另一端穿孔中;另一种是在宽的皮带上将两个以上同样大小的带钩并排使用,以便增加牢固性;还有一种是有些贵族使用腰带时,为显示身份,不在腰带上穿孔,而是将皮革腰带的一段装置上一个玉环或者是铜环,然后将带钩的钩首挂在环上。这种用法既美观又华贵,还可以保护腰带。

带钩使用图解
带钩被人们所重视,也是近年的事,因其体积小不成体系,但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却非常高。带钩,作为影响东周秦汉时期服饰文化的重要腰带配件,是融装饰造型技术和金属冶炼技术为一体的古代艺术精品,虽没有像带扣那般延续至今,但对于探讨服饰文化变革、冶炼铸造技术、礼仪审美观念、人群互动及文化交流等内容无疑具有重要价值,物件虽小,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汉龙首鲸鱼铜带钩》,西北大学报,2022年11月25日,第793期。
[2]王婧怡:《带钩研究钩沉与阐发》,《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16期。
[3]王文:《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文娱鉴定与鉴赏》,2019年10期。
[4]包桂红:《带钩起源问题再探》,《草原文物》,2020年02期。

开馆时间


西大博物馆微博

西大博物馆抖音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中国石油学会科普教育基地
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
陕西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陕西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陕西省石油学会优秀科普教育基地
陕西省古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
专业指导:西贝
藏品照片:张越
文字整理:朱映颖 张珍
编辑:赵宇航
责编:王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