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美妆小镇博览中心2F中国馆之中国古代妆容变迁(二)

作者:本站编辑      2024-02-01 13:38:02     12

国际美妆时尚博览中心

·中国馆

中国古代妆容变迁(二)

唐朝与宋朝

Makeup Changes

Makeup Changes

中国古代妆容变迁

上期小编介绍了汉朝和魏晋南北朝的妆容变迁

发现虽然各个时代的审美观念不同

但从古至今,人们都没有停下过追求美的脚步

今天我们继续追溯唐朝与宋朝的妆容变迁吧~

PART.01

唐朝—鼎盛时期

(公元618年—公元712年)

初唐:从简约保守转向华丽绽放

从简约的旧朝遗韵开始

武则天生于武德七年(公元 624年),贞观十一年(公元 637年)十四岁时入宫,当了十二年才人,太宗去世后随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为尼。贞观距唐代开国不远,女装风格与北朝后期、隋类似,崇尚纤细的身形饰相对保守、简单,尚未形成夸张浓烈的风格。此时的宫中嫔妃,应该多妆面浅淡,略施粉黛,朴素而清秀梳着高髻,身穿大袖襦衫,束着裙腰极高的长裙;而身份较一般的女性,则可能更多穿着窄袖衫子和间裙,发型以各种鬟髻为主。

初唐“双螺髻、却月眉、梅花妆”复原

正所谓“红衫窄裹小撷臂”,初唐女性上衣多为交领或圆领襦衫,日常一般穿着窄袖短衫子,裙腰位置也极高,甚至束至胸上腋下,几近领口。宫女、婢女在室外行走或劳作时,还会在腰胯部束带,将裙摆收高以便于行事。普通发型仍有浓郁的隋风,鬓发收拢服帖,头顶则以低矮的层叠盘绕型发髻为主,或盘绕成单髻,或带鬟双髻。面妆多是浅淡的白妆,眉形也或纤细或短小,唇色淡雅、唇形小巧,整体呈现收敛、含蓄的状态。反映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故事的《步辇图》中,宫人正是如此打扮。

初唐“画斜红、分捎眉”的胡服女子妆容复原

高髻之风已经出现。宫中贵妇喜好挽发后收拢至脑后,再自下翻转而上成髻,或即文献所称的“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这种高髻出现之后,很快自上而下流行至民间。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征调数万民夫修建洛阳宫,直言敢谏的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坚决反对,还特别提到一句“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说民间风行高髻,就是因为宫里嫔妃们所起的不良带头作用。太宗听后勃然大怒,认为皇甫德参的指责完全是毁谤,耍性子说:“难道要我大唐宫中嫔妃都没有头发,你才满意吗?”(此人欲使宫人无发,乃称其意!)后来在魏征的劝谏下,太宗平息怒火,还对皇甫德参进行了赏赐。

步入开放的高宗朝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武则天再度入宫,之后被封为二品昭仪,开始一步步确立自己在宫中的地位,登上皇后之位。这时唐代女性形象的风格也开始悄然变化,崇尚的身形从纤细瘦弱转为更加挺拔,风气渐开放,妆面也往复杂发展。

唇两侧点假靥、眉心画花钿、面颊两侧画月牙形斜红的华丽妆面越发常见,成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妆容。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的执失奉节墓壁画虽然着色草率,但也一一为仕女、舞女在两鬓太阳穴前用大红色绘出一道斜红,额上眉心也点以红饰。

眉形开始往粗阔发展,愈加浓妆重彩。乾封二年(公元667年)的昭陵韦贵妃墓壁画描绘了完整的妆面,不管是乐舞伎、侍女还是墓主韦贵妃本人,画像大多绘出了斜红、腮红以及唇两侧的黑点“假靥”,额头上还有扇面形或花草形的花饰。从图像上看,这一时期黑色面靥是女性竞相追逐的时尚,连韦贵妃本人也不例外,这在其他时代并不多见。

武周时期妆容复原:着花钿、斜红、面靥、吊梢眉、义髻

武周:盛装华丽绽放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政事皆由武后处理。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直至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被迫退位。武则天对有政治象征意味的服装进行了各种创新和改革,几次赏赐高级官员、诸卫将军华丽的绣袍、铭文袍,以猛禽、兽类象征文武官员。同时,随着女性政治地位的大幅提高,日常女装的风格也有很大的转变。这一时期可算是唐代女性形象最从容自信、丰满匀称、曲线优美的一段时间,同时着装风气也最为开放和暴露,首饰、妆饰也逐步走向华丽。在一个女性当权的时代,这是合乎情理的转变。

最引人注目的是对于展露身材的自信。“粉胸半掩疑晴雪”,女性袒露丰满胸部的程度大大增加,甚至在今日看来都略显夸张。裙装惯用红、绿等浓艳强烈的颜色,武则天本人便有名句“开箱验取石榴裙”。上层社会女性衣料越发铺张奢侈,在衣缘用锦料的做法越来越多,甚至整件短袖、褙子均用富丽堂皇的大花锦绣制作。

武则天退位之后,女性一包括她的女儿太平公主、儿媳韦后依然活跃在权势的巅峰,直至玄宗即位。华丽的武周风一直持续到了开元初年(公元713年),而以丰腴为美、衣着宽松、大红妆面的风尚,则是杨贵妃登场之后的后话了。

盛唐:贵妃的红妆时代

开元、天宝几乎是唐代流行变迁最快速的阶段,甚至密集到了三五年便有一变的程度。这次我们就借杨玉环的一生,来看看盛唐开元、天宝时代几十年间,贵妇们从淡雅素净到红妆浓烈的妆饰变迁。

盛唐女子妆容复原:花钿、面靥、桃花妆、涵烟眉

开元初:新君即位后的简朴收敛

神龙革命,武则天退位,但“武周风格”延续了十几年,直到玄宗即位后的开元初期才变为朴素收敛的风格这与登基之初励精图治、躬行节俭的玄宗有很大关系。

刚当上皇帝的唐玄宗希望一改朝野追求奢靡华丽之旧弊,即位以后连下了几道诏敕,严厉禁断对奢靡的珠玉锦绣的追逐,亲自带头将皇家所藏金银熔铸为铤,将珠玉锦绣焚毁于殿前,令“宫掖之内后妃以下,皆服汗濯之衣,永除珠翠之饰”(《全唐文》),甚至下令妇女们要把之前的锦绣衣物染黑,不准织造华丽面料,各地官营织锦坊也停废。

在这种大风气的引导下,妇女妆饰也一改武周末期的华丽倾向,复杂的额黄花钿、斜红、假靥组合以及发髻上插戴的步摇簪钗、花钿至少在京城中被禁绝。杨玉环生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幼年在蜀地度过,少女时的杨玉环所见女性妆饰,可能大体上还是简洁利落的模样。

初入两京:精致“开元样”形成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十岁的杨玉环因父亲去世来到洛阳,寄住在三叔杨玄建家。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七月,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公主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李瑁生母武惠妃的请求下,唐玄宗当年就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此时尚处于李隆基治下的第二个十年,长安、洛阳的流行风尚与妆饰,已经完全脱离了武周遗风和开元初年提倡的简朴感,形成了新的“开元模式”往夸张和精致化发展

妆面色调大体维持淡雅的风格,以白妆和浅淡的薄红胭脂为主。白妆即面施白粉,是素雅的淡妆,《中华古今注》说梁武帝时宫人“作白妆青黛眉”,又说杨贵妃曾作“白妆黑眉”。虽然后人附会不一定精准,但从开元中期的壁画来看,确实可以看到面无朱色、描绘黛眉的贵妇形象。同时也有在脸颊施涂浅淡红晕的例子,这种浅淡红晕可能即“桃花妆”“飞霞妆”。唐宇文氏的《妆台记》中说:“美人妆面,既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先在脸庞上匀敷一层白粉,再在手心匀开红色的胭脂水,涂抹在两颊上。程度最浓的被称为“酒晕妆”,就如喝醉酒泛起的满面红晕一般;浅淡若桃花的就叫“桃花妆”;如果在浅薄胭脂之上再罩一层白粉,白里隐隐透出朦胧的红影,就叫“飞霞妆”

入宫册妃:步入浓烈的红妆时代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杨玉环被册寿王妃。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宠妃武惠妃在兴庆宫去世,玄宗郁郁寡欢。有人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玄宗将其召入后宫。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将本是儿媳的杨玉环册为贵妃。由于未立皇后,此时杨贵妃地位就相当于皇后。

或是因为李隆基、武惠妃、杨贵妃等上层的个人喜好转变,或是因为太平盛世富足安逸的经济基础、强盛国力,当时的社会开始崇尚富丽奢靡,贵妇们的身材越发丰腴审美越发浓烈夸张,逐步迈入“红妆时代”。此时宫廷贵妇的发髻更加宽松,脑后拖垂巨大的发包,收拢聚于顶束成前翘的小髻一二,形成了我们所说“天宝样”的标志性发型。贵妇们装饰花钿,衣着宽松,宽大的长裙束于胸上,下摆拖地,纹样花团锦簇。

盛唐“酒晕妆、桂叶眉”妆容复原

盛唐妆容复原:花钿、面靥、桃花妆、涵烟眉

不得不提的还有眉妆。开放浪漫、博采众长的盛世大唐,造型各异的眉形纷纷涌现,且各个时期都有独特的时世妆,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眉妆造型最为丰富的时代

中国古代女子重视画眉和涂胭脂,却鲜少修饰眼睛。文学作品歌咏美目,也多赞颂其自然之美,如“巧笑情兮,美目盼兮”(《诗经》)、“背色直眉,美目缅只”(《大招》)、“两弯似整非整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红楼梦》)等,均是含糊地歌咏双目的美丽与含情,而绝少提到描画之事。唐代社会开放包容,且胡风浓郁,因此尽管并不注重眼妆,但有时也可看出些勾画的痕迹,多是勾画上眼线,使眼睛显得细而长,有的眼线甚至延长到鬓发处。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唐代《炽盛光佛并五星图》中的太白金星便是如此。

中唐:时世险妆束

从怪异时世妆层出不穷

到了中唐,发型、妆面开始往更加夸张化发展,怪异的妆容层出不穷,也就是文献中常提到的时世 “险妆”,包括了八字啼眉、乌膏注唇、面涂赭色、血晕横道等。

根据白居易《时世妆》的妆容演绎,八字眉、乌膏注唇、晒伤赭面妆

中唐血晕妆、八字眉演绎

晚唐、五代:西周狂花与素雅汉妆的两极分化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风雨飘摇,陷人藩镇割据的困境,再也没有当年的雄风。曾经富庶的河西走廊常年为吐蕃人和回鹘人控制。吐蕃统治时代,为了达到长期统治的目的,强行实施蕃化政策,中断了丝绸之路,致使经济凋零、社会动荡妇女的妆饰也逐渐失去了盛唐时期的富丽与华美。而每逢藩镇威胁到帝国统治之时,大唐就不得不向回鹘求救,支付大量金钱获得回鹘的保护,这使得回鹘榨取了大唐大量的财富,盛极一时。这其间,趁吐蕃统治集团内讧之际,敦煌世族子弟张议潮乘机率众起义,收复了河西十一州的大部分地区,并归顺唐王朝。唐王朝为了嘉奖张议潮,遂在敦煌设立河西归义军,从此,敦煌进入归义军与回鹘政权的交替统治时期。为了统治的需要,归义军家族开始了与回鹘和于阗王室世代政治联姻的历史,直至公元 11世纪初被沙洲回鹘彻底取代。

晚唐妆容复原:娥眉、花钿、面靥、斜红,头上着花钗、插梳、金凤冠

此后中原腹地的政治则分崩离析,财政日渐匮乏。于是,在妆饰文化上便出现了河西与中原腹地的两极分化。一边是绮丽繁复的西州狂花,一边则是日渐淡雅的汉妆回归。在创作于晚唐和五代中原地区内地画作,如《簪花仕女图 》《韩熙载夜宴图》等仕女画像中,女性的妆容越来越趋向于清新淡雅,大有回归素朴之势,与同时期敦煌供养人的妆容风格迥然不同,明显属于两个文化体系,一个是斑斓胡风,一个则是素雅汉妆,而后者则成了后世中国妆容的主流方向。

到了五代前后,发髻越发高耸,“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号朝天”,尤其在南方各地如杨吴、南唐、闽国曾辖地所出土的女俑,几乎全数梳夸张的高。最为著名的例子是《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她们的头发是从额头往上梳至尺余高再翻向脑后,其上正中插戴垂饰极繁的步摇钗,钗首以鸟雀口衔或花枝垂挂若干缀饰,头顶簪花,脑后又有若干折股钗和花钗。

PART.02

宋朝—转型时期

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宋:回归朴素

天下诸事,盛极而衰,妆容的发展也不例外。经过了魏晋的广收博取、大唐的发扬光大,中国女性在妆容修饰上一度体现出过度的自信与繁缛。不过,自两宋开始,中国女性的妆容审美再度回归淡雅重回两汉时期的简约素朴,首饰头面却不期然地出现百花齐放的盛况。

这一抑一扬和两宋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

首先,自宋代开始,女性的社会地位出现了极大的转折,两性关系从较为宽松走向严苛。为了防止唐末藩镇割据的重演、避免“女祸”和外戚乱政,宋代加强了集权统治,严禁后妃干政,同时为了防止武官权重,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大大加强了思想统治。两宋时期形成的“程朱理学”成了宋代官方的指导思想,继而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北宋:淡雅的妆面与精致的头面

宋代整体的妆面回归淡雅精致,被称为 “薄妆”“淡妆”或“素妆”“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北宋秦观 《南歌子》、“玉人好把新妆样,淡面眉儿浅注唇”(南宋辛弃疾 《鹧鸪天》,弯弯细眉、淡淡胭脂、点注樱唇,基本就是北宋中后期女性典型妆面。

北宋妆容复原,黑色娥眉、略浓的胭脂、朱染下唇,梳云尖额角

南宋:素雅白妆与泪妆

宋是“崇文”的时代,审美趋雅致。靖康之难以后,南宋王朝偏居一隅,整体妆饰风格较北宋相比越发收敛。妆面以白妆为主,胭脂用得越发克制。首饰冠子尺才缩小,发髻也更加小巧。如南宋前中期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所感慨:“辉自孩提,见妇女装束数岁即一变……后渐从狭小,首饰亦然。”将此描达中的“渐从狭小”作为南宋妆饰的整体概括大体不差。

此外,南宋还有一种特别的“泪妆”,这种面妆以白妆为基础,妆粉施涂较薄,但在眼角点抹白粉,状如泪水充盈欲滴,有种哀愁之美泪妆在唐、五代已经出现,“宫中妃嫔施素粉于面颊,号泪妆”,到南宋时期泪妆则是“粉点眼角”,仅仅于眼角略施妆粉,更加简单素净。宋代女性在祭扫时常做此妆,周密便记载了南宋临安郊外祭扫的场景:“妇人泪妆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罍。”(《武林田事》) 从“泪妆更看薄臙

脂”“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晏几道 《采桑子》 看,泪妆也是平时的淡雅妆容。

南宋白妆复原,蛾眉泪妆,轻点樱唇

Makeup Changes

古代妆容变迁

——以上文章摘录自《中国妆容之美》

Makeup Changes

以上是小编通过唐、宋两个朝代展现女子妆容变化。

你认为哪个朝代的“妆容”最好看?快来留言分享吧!

下期带来古代妆容变迁完结篇之元、明、清篇

 回顾:中国馆—古代妆容变迁之汉、魏晋南北朝

美妆小镇博览中心2F国际馆之中国馆

想要感受中华传统服饰的魅力吗~

那就来国际美妆时尚博览中心吧!

汉服新年氛围主题拍摄已开启?

缴费排单拍摄?

拍摄提供妆造➕汉服(也可自带)25张原片,9张精修

预约时间:2月17日(初八)—3月9日接受预约,整体时间2小时左右,小伙伴们安排好时间哦~

新年特惠498元/人,三人组团298元/人。欲购从速,排满结束。

 

联系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国际美妆时尚博览中心-小美微信预约缴费

联系方式:0572-3827527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杭长桥南路12288号 国际美妆时尚博览中心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