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静静地伫立在
夕阳
与黄昏之间
待月待醉待紧握怒拳待冷水浇
头
他心事重重
他扬眉,穿过一层薄雾
踟蹰在
美
与死之间
(赏析)
不管是唐诗、宋词,还是现代的自由诗,诗人在提笔发抒情绪或感情时,绝大部分就是描写眼前的景色或事物,描写是第一步,至于要如何在描摹的景物中放进这些情绪或感情,又不能表现得太过明显(否则不如去写散文),是诗人的技术够不够成熟的问题。
最好的作品,是你读它时,通篇没有情绪词彙,但你却能感受到作者(诗人)的感情,无处不在。
图源:Pixabay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是典型“溶情于景”的诗篇,来看看它的原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前两句很平平,就是简单讲述为什麽要“登古原”一游的背景。
后两句,很有名,我们也都知道李商隐的深意,但如果我们只谈它的“表面意”,很简单,就是“夕阳好看,但快要黄昏了,马上就要入黑夜”了,讲的是事实,但读者读来,很难不联想到生命的流程,也因为这两句,把整首诗点活。
而洛夫也“尽责”地将这层意义解构出来,就是李商隐在“登乐游原”时的“心事重重”,而这心事就是:
踟蹰在
美
与死之间
美的是眼前的夕阳景色,死的是人们在黄昏之后即将面对的自然现象。
至于中间三句:“待月待醉待紧握怒拳待冷水浇/头/他心事重重”,则是原诗没有,而由洛夫铺展出来的,但感觉上,是填补了李商隐原诗前两句(讲述登古原的原因背景)和后两句(发抒对夕阳乃至人生的感性)之间的空白,即李商隐面对眼前的夕阳美景时的一系列动作。
与原作形成有趣的对照。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