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NEWS
★
关注我们
100年,峥嵘岁月,筚路蓝缕
100年,薪火相传,砥砺奋进
100年,弦歌不辍,春华秋实
1923-2023年,百年的时光
铸就了如今的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

自1923年建校至今,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领军人物和优秀学子。杰出校友,原河南省政协主席、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特为《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校志》作序,并经过多次修改。让我们以校友王全书的序作为校史博览之开篇。

序 一
长垣市有着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历代持续不断的修志工作,对于长垣文脉的绵延、传承功不可没。
长垣大地上的人类文明史可上溯至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此地留下了“过蒲赞政”“子畏于匡”“四子言志”等典故,载诸《论语》《孔子家语》《史记》《长垣县志》等历史典籍,由此开启了长垣教育史的先河。子路治蒲,孔子过境而三称其善,始有“三善之地”的美誉;孔子盛赞卫相“君子哉蘧伯玉”,长垣遂被奉为“君子之乡”;明代有“小小长垣七尚书”之说,其文风蔚起、科甲之盛成大名府七郡之冠,在长垣教育史上传为佳话;至清末始开启新式教育,在长垣城西大街白塔寺创办县立初级小学校;1923年,时任长垣县长仵墉在东关关帝庙筹办长垣简易师范学校,兼招收初中班,于1933年迁移至城内白塔寺;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学校正式定名为“长垣县第一初级中学校”,此乃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的起源,她深深植根于长垣这块文化沃土,蕴含着独特而厚重的文化底蕴。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考察时说:“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方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历久弥新的地方志编修,保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明进步,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志书的作用不容小觑。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校长蔡瑞昌先生深谋远虑,大胆尝试,经过两年的努力,编纂出了系统较为完备的校志。他出身于教育世家,有着深厚的家校情怀,首创“双层四环”高效教学法,荣获数百项荣誉奖励,为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为创办中原名校砥砺前行。在教育行政之余,他笔耕不辍,著作颇丰,计有《走进新课改》《享受新课改》《课改三年》《成长有你》等多部教育专著问世;他邀请金石史志学者苗寨镇刘杰同志襄助盛举,动员该校多位教职工参与校志的审核校阅工作。编纂校志是蔡瑞昌校长多年的夙愿。有志者事竟成。他举全校之力倾心打造,洋洋洒洒,终成大观,即将送审付梓。校志乃一校之资料性文献、一校之“百科全书”,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是各级党政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和历届校友熟悉学校情况、了解学校发展历史的重要载体。《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校志》全面翔实地记载了该校绵延辉煌的办学史,回望了该校师生员工自强不息的峥嵘岁月,蕴含着该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宝贵的精神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必将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诸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纵观《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校志》,计有大事记、学校概况、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党政群团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教职员工、学生、规章制度、文明礼仪、荣誉、体育卫生、教育教学、学术宣传十四个篇章和附录,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挖掘深入,表述准确,结构合理,体例严谨,文风朴实,精炼流畅,全面反映了长垣地方教育的特色;其编纂形式、体裁运用、篇目设置、资料选择等合乎规范,实现了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著述性、地域性、广泛性、连续性、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堪称长垣市教育志之鸿篇巨制,长垣市《教育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愧为新时代长垣市教育史志界的一部力作。
4月25日至26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河南省委联合举办,以“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为主题的第四届全国党史和文献论坛,刚刚落下帷幕。研究院曲青山院长、省委楼阳生书记先后发表重要讲话。校志编纂承载着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愿修志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深化对教育教学工作规律和特点的认识,以科学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学风,将质量意识贯穿于整个校志编纂工作的始终,不断开创校志编纂工作的新局面。


王全书为校志题词
★
百年风华
★

• 图文编辑|杨猛 •
• 审核|刘杰 王月恩 张笑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