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
语

近日,中国饭店协会发布《2023中国饭店业职业人才培养报告》(点击此处下载报告全文),该报告是针对住宿餐饮行业人资板块打造的年度报告,旨在探究行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供需情况、人资发展现状与趋势。本年度报告共收录五家“中国饭店业产教融合优秀案例”,展示相关院校、企业在落实职教改革、产教融合、校企融通等政策方面的先进做法与突出贡献,为行业树立标杆和榜样。本期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典型案例。
产教深入融合 共育餐饮行业高端人才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
典型案例
【摘要】产教融合方式多种多样,现代学徒制是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共育餐饮行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围绕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学校提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原则,优选合作企业,实施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育人才模式、共建课程资源体系、共同制定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
一、实施背景
(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国家从2013年首次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到2014年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再到2017年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政策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民族餐饮(桂菜)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餐饮业呈现了集团化、规模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进行信息化转型升级,推动餐饮服务方式的转变和新岗位的出现。随着螺蛳粉产业的“出圈”,以“桂菜”为代表的餐饮产业已经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行业需要大量民族餐饮类技术技能及服务人才,给专业群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主要目标
立足产教融合发展之路,充分发挥企业资源的优势,弥补学校人才教育自身资源的不足,建设“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紧密型协同育人平台,形成涵盖人才培养、师资培养、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资源库建设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双方优质资源合作共享,校企合作共赢,促进地方产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三、工作过程
(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1.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产教融合管理机构
与地方知名餐饮企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并成立“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管理委员会,构建了从企业集团到单体企业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协议体系,从宏观指引到微观落实提供了全面保障

校企合作协议签署
2.产教深度融合,各展所长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校企双方构建“双轨制”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体系注重专业体系完整性与学生基本素养培养,企业方的课程体系注重行业认知、企业文化以及岗位实用技能。为把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作用落到实处,在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单列了企业方“人才培养方案”,并划分30个学分用以企业方“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课程的开展,课程考核与学分授予权基于企业,让企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定中具有“决定性”权利。
(二)招生招工一体化实践
根据招生实际情况,对高中入学学生采取“先招生、后遴选、定名单”的方式开展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工作,新生报到后,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宣讲,10月中旬,开展“现代学徒制双选招工”招工,确定参加“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名单。对于中高职衔接和单招学生,适时安排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考前面试环节,让企业在招生中占有话语权,提升招生质量与行业适配度。

师傅与徒弟合影
(三)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确立
1.“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充分引入企业内部课程体系与相关模块,构建有鲜明企业特色特点的教学内容,聘请企业师傅到校或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联线教学,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培训资源,利用好网络资源,提升跨区域教学协同能力与教学质量。
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
在实现工学交替培养方面,联系本地高星级酒店,采取“半日工半日读”工学交替方式开展教学,每天上午在学校完成课堂教学,下午则到企业去完成跟岗实习,每天上午学生在校期间是学生身份,下午到企业跟岗则是学徒身份,和正式员工一样打卡上班,完成相关岗位工作,企业按照工作小时数付给报酬。
(四)体现产教融合特点的管理制度
1.规范四方协议,确定各方身份
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在校、生、企三方协议的基础上,增加师傅一方,签署四方协议,除了保证学校和企业作为法人的权责关系外,还规定学生和师傅作为个体,在人才培养中各自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将师傅纳入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能够使学生在参与现代学徒制之初,就对职业发展与岗位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保障人才培养的稳定性与质量。

师傅与徒弟签订带教协议
2.构建长期利益纽带,推动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制定《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合作基地合作协议书》《关于成立现代学徒制项目执行委员会的通知》并制定委员会的相关工作职责,签订涉及校、企、生、师傅四方的《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四方协议》,制定“专业主干课程技能清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费用分担办法》等系列文件,分别从责权关系、组织机构建设、沟通与运行机制、费用分担机制等方面着手,构建现代学徒制运行的长效机制。

现代学徒实施研讨会
四、主要成果
(一)构建了“四阶四训四养”并轨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将专业技能教学的四阶段(识岗、学岗、熟岗、顶岗)与桂菜技艺传习的四过程(桂菜认知、桂菜制作、师徒传授、企业实训)有机结合,形成桂菜文化全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四种修养(品德修养、专业修养、桂菜文化涵养、工匠精神滋养),实现了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桂菜传承人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其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二)创立了“技艺-精神-创新”三层递进的课程体系
立足民族文化(桂菜)传承,构建“技艺-精神-创新”三层递进的模块化民族文化(桂菜)传承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划分为技艺传习、精神继承和创新发扬三大模块。“技艺传习”开设了《舌尖上的广西非遗》《桂菜制作实训教程》等课程。“精神继承”依托广西民族饮食数字博物馆,伊尹学堂,桂菜在线资源等三大平台,构建传递桂菜文化、探究桂菜精神、增加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创新发扬”依托分子烹饪实训室,以技能大师为指导,民族技艺与现代工艺结合,实现桂菜当代创新。
(三)实施“教材+在线课程资源+展示中心”多维立体的课程资源建设
完成《舌尖上的广西非遗》《桂菜制作实训教程》等4门课程的建设方案及课程标准编制。两本特色教材获得首批“十四五”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认定。主持申报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非遗)经典名菜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一个。获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认定两门。项目还建设了“广西民族饮食(桂菜)展示中心”,建设了手机“扫一扫”的广西特色烹饪原料展示馆,以标本的方式集中展现近200种广西特色食材。
(四)建成“四中心+民族饮食数字博物馆”一体化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建立了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完成了桂菜传承实践教学中心,桂味预制菜协同创新中心,广西餐饮大数据采集分析服务中心以及“桂膳工厨”社会服务中心等“四中心”建设,各实践场地使用率达到了90%以上。建设了三语种的广西民族饮食数字化博物馆,有力推动了桂菜烹饪技艺的海外推广传播。近年,开发设计民族创新菜品54项,其中“恭城甜油茶”已经正式量产。
五、体会与思考
(一)学徒身份认定标准有待规范
按照现有政策,不太容易从法律层面界定学徒身份并保证其权益,比如五险一金等。通过校企生三方协议的形式认定学徒身份可以暂时保证人才培养阶段的协同协作,但长期看,需要更有利的政策和法律环境的保障。
(二)企业参与的有效驱动措施有待完善
在行业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稳人才供给成为企业要务,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热情高,但企业对于项目的投入,特别是资金性投入有比较大难度,需要国家出台相关具体政策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关顶层设计提出的利好予以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