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独特的寒暖计算法,画完九个“九”,意味着大地回暖,春耕将至。
冬至九初始,二九有小寒,三九天正寒,四九大寒至,五九围炉坐,六九近除夕,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归来,九九春将到。

九九消寒图是我国一项古老的雅俗共赏的文化习俗,相传始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被俘后,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正值数九寒天,于是他在墙上绘八十一格,日以墨涂一格,借以坚信寒冬必将过去,春天一定来临,表现了文天祥坚贞不屈的人格风骨。
明刘若愚在《酌中志》中也有记载:“冬至后,室内多挂《绵羊引子》画帖,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可见当时已沿袭成俗。《红楼梦》第九十二回也有消寒会的描述。

“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各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文字版的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其它文字还有“庭前春幽挟草巷重茵”、“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每字繁体均为九划,合起来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用红色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所有笔画涂完,全为红色,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冬天结束,春天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