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会展+”的发展机遇在哪里?(上)


“人间天堂”——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有着两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苏州拥有着江南山水、古典园林、古城古镇的典雅风韵。
同时还是中国GDP第一高的地级市,经济总量高居全国第七,超过很多强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悠久的历史、优美的风景、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实力推动了苏州会展业的迅速发展。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经贸合作、扩大市场消费以及提升城市功能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深入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对于苏州加快培育品牌会展、全力打响城市品牌、持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助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意义重大。
1921年4月,商品陈列所委员会召开会议,对陈列所的会章进行逐一修改,规定各种陈列展品的评奖等等。
设计印制参观入场券,征集展品的陈放地点及参观路线等。于是,商品陈列所的规划进入紧锣密鼓的试办阶段。
原定1921年8月1日为陈列所开张并举办首届展览会的日子,可是各地参展货品很难如期抵达,而且又遇陈列所内部人员变更风波,经总商会议定延期至10月10日,后又再次延期。
1921年11月1日,好事多磨,上海总商会成立之后,终于迎来最重要的一天。当日十点整,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
美国商务参赞,瑞士、比利时、瑞典、日本等国领事,农商部代表沪海道尹王芷扬,江苏省长代表上海县知事沈宝昌,淞沪护军使代表陆达权、税务处督办代表姚文敷以及报界人士等500多中外各界来宾出席,知名人士马相伯发表提倡国货的演说。
展览还登报发布公告,分发入场券,市民皆可参观。当日到会人员就达3600余人,次日又猛增至4300多人。展览会原定两星期,但观者热情高涨,展会延续到11月底。
有报载“惟沪上地广人众,恐期间过促,未餍观览者及研究家之望,暂决定展至本月底止。”在为期一个月的展期中,参观的人数超过60000人次,平均每天2000多人次。
起步阶段
苏州会展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苏州市政府开始关注会展业的发展,在市内设立了一些简单的展览场馆,并开始举办一些地方性的展览活动。
这些展览主要展示苏州的传统文化、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为苏州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苏州会展业开始快速发展。在2004年,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的推出,助推了苏州会展业的发展。
苏州首个重要的展会是中国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电子信息产业是苏州的支柱龙头产业,整个产业规模超过万亿,最高值能达到1.4万亿。
在这个产业的基础上,又延伸了新的产业,包括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声学,等一系列的新兴产业。
所以会展产业对于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会展的一头连着企业产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产品,一头助推企业产品服务和品牌推广。
同时,苏州丝绸展览、苏州园林文化展览、苏州食品博览会等具有苏州特色的展览开始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参展商和观众。
稳定发展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苏州会展业逐渐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呈现出展览数量和规模趋于稳定、参展商和观众的质量不断提高、会展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渐提升等特征。
同时,苏州的会展业也开始逐渐走向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展览机构开始与苏州合作,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活动。
这一阶段,苏州的会展业在国内外展览市场份额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转型升级阶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苏州会展业开始进入转型升级阶段。这一阶段呈现出传统会展业向数智化方向转型、会展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绿色会展理念开始普及等特征。
苏州也自主培育了一批声名远扬的品牌展会,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已成为国内最具权威、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国际性综合展会。
同时,苏州市政府也开始加大对会展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会展业创新发展。
在这一阶段,苏州的会展业开始探索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模式,推出了线上展览、虚拟展馆等新型展览形式,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疫情影响下的调整与重塑阶段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全球会展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这一背景下,苏州会展业也开始面临调整与重塑的挑战。
面对疫情的影响,苏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会展业的复苏和发展,包括提供资金支持、优化审批流程、加强卫生防疫等。
同时,苏州的会展机构也开始积极探索线上展览、云端洽谈等新型展览形式,以适应疫情期间的需求变化。
这些新型展览形式不仅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展示和交流平台,也为会展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调整与重塑阶段,苏州会展业也开始注重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会展业向多元化、综合性方向发展。
例如,苏州的会展机构开始与旅游、文化、科技等产业进行深度合作,推出了一系列融合了多种元素的展览活动,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体验。
苏州市的2022年总展览面积已达到138万平方米,相较于2021的展览总面积123.1万平方米增长了12.1%,其中苏州国际会展中心总面积高达25.5万平方米,苏州的会展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会展场馆、会展服务、酒店住宿、餐饮娱乐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苏州会展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转型升级阶段以及疫情影响下的调整与重塑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中,苏州的会展业都展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和发展重点。在未来,苏州会展业将继续积极探索和创新,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竞争城市,缺乏政府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

近些年,杭州、成都、长沙、青岛、济南等市先后出台了会展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会展业促进办法》等各类文件,政策也花样繁多,力度颇大。
例如杭州相继提出要推行“城市国际化”“打造国际会展之都、赛事之城”等目标,出台了一系列会展扶持政策,通过已有西湖国际博览会、云栖大会等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会展项目,加上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和G20杭州峰会的利好,让杭州会展业不断赶超先前。
长沙明确把会展经济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层面,会展项目培育专项资金达7000万元;海口投入会展业专项资金4000万;济南市安排3000万政策资金专项支持会展业发展。
此外,各地还致力于创新会展产业的管理机制和提升举措,例如杭州、厦门、成都等市早就成立了地方会展局,其他诸如上海市推行的“上海会议大使”聘任制度、厦门的“会展营销厦门”的理念和“金砖厦门”,都有效地促进当地会展业的持续发展。
对比之下,苏州市政府于2015年上半年发布《关于促进会议展览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已于2017年底到期。
最新会展业促进政策在今年发布的《苏州市推进商务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有所涉及。
但具体内容与《意见》基本一致,展览最高补贴额度上限为200万元,会议补贴额度上限为50万元,且要求申请主体必须注册在苏州,与竞争城市相比明显偏弱。
承担政府职能的展会未有效市场化,展会实际效果不佳。

苏州目前的重大展会项目,如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创博会)、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电博会)等,都是由政府或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国有企业出面策划并主办,往往政府相关部门行政手段干预过多。
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展会的市场化程度仍旧不够、市场活力弱,筹划和主办方体制不灵活,运营效率较低,过于重视展商数量、形象展示、高端研讨等,而忽略专业买家的邀请,实际成交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无专门的会展营销部门,难以吸引重大国际经贸活动平台落户竞争城市。

各城市除了在政策力度上不断加码,还纷纷加大政府资源对会展业宣传推介的投入,树立城市会展品牌。例如北京市每年以政府推介形式在国际知名展会上对北京会展环境进行整体宣传推介。
成都市博览局通过召开专题推介会、申办国际性会议、参与国内外行业交流等,形成了成都会展的全球营销模式。
深圳市加大政府资源对会展业宣传推介的投入,选择国内外若干重点城市开展深圳品牌展会联合推广活动,利用全市机场、码头、口岸和主要交通干道等区域设置的广告牌,以购买服务等方式及时发布品牌展会信息。
苏州市的会展业发展工作,目前归口在市会展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
但该办公室仅仅是一块牌子,无编制也无经费,由商务局服贸处承担大部分工作,并指导苏州市会展业协会,在各地宣传苏州会展品牌,同时承担苏州会展业数据统计和会展补贴落实等基础性工作,对会展目的地营销的效果远远无法与其他城市的专业会展部门相比。
会展统计口径和标准尚不明确

如“展览收入”“会议收入”是否包含餐饮收入,至今未有明确规定。各企业在报送收入数据时也各有各的标准,直接影响市级、省级会展行业报告中收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城市会展功能一体化
近年来,苏州高铁新城在会展品牌展会招引、市场主体培育、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系列具备集会议、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酒店、场馆、项目在新城落地,苏州高铁新城“会展铁军”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苏州能够常年办展的展馆共6个,室内展览面积共23.8万平方米,可提供约11900个国际标准展位。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室内展厅面积7.8万平方米,拥有展厅9个;会议室面积2.3万平方米,拥有60间会议室,包括8000平方米亚洲超大无柱豪华宴会厅。载体规模、设施水平、服务能力均在全国位居前列。
花桥国际博览中心,室内展览面积7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
昆山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4.8万平方米。
常熟国际展览中心,室内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0.7万平方米。
苏州广电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
盛泽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
苏州高铁新城还将新建苏州国际会展中心。加快培育品牌会展、全力打响城市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会展经济,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强支撑带动作用。
苏州的五星级酒店多达80多家,居全国第三。
苏州国际会议酒店,拥有92个面积各异的大中小型宴会厅及会议室,其中,最大的无柱宴会厅面积为4050平方米,并配备了汽车专用电梯;特色报告厅设有1578个固定席位;另有两个中型宴会厅和湖畔停机坪,可全方位满足不同规格的会议及宴会需求。
截至8月,共计完成42场千人民代表大会接待,共计接待约5万人次。
苏州高铁金科大酒店配置13个规格各异的接见厅、会议室、宴会厅、多功能厅,能够满足各类会议接待的需要,是公司高端培训、重要会议、商务庆典等活动的理想之选。
紫光中餐大厅、如意湖宴会厅,可同时容纳800人宴会。
五年间,苏州高铁金科大酒店加快打造酒店管理运营的标杆、优质服务保障的平台,彰显国资国企的责任担当,开展培训300余场,收到表扬信60余封,圆满完成大小接待约4608次。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业务总部和学术交流中心坐落于环秀湖畔。项目集聚会议接待、小型展览、办公接待、青少年科普、科技创业孵化等功能。
自投用以来,主题论坛、总结交流会、专家分享会等各类精彩活动层出不穷。截至目前,已开展了300余场会议活动,累计超过4万人次参与交流。
主导产业引领发展势头
苏州是制造业大市,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及25个制造业细分优势领域,进出口规模常年位居全国前四。
苏州11个千亿产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最高,产值12096亿元,是苏州最能打的产业。
在市会展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丁尉看来,这是苏州会展业发展空间大、能自主发展全链条的重要内在动因。
品牌展览引育突破
近年来,苏州成功培育引进了一批专业性强、影响力广的会展项目。如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已成为国内最具权威、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国际性综合展会。
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四大展会之一,是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集中展示窗口。
易派客工业品展是国内首个石油、炼油与化工行业及泛工业品综合展会,辐射全国500多家重要工业领军企业。还有苏州国际品牌博览会,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博览会等。
会展行业协会作用加强
苏州市会展行业协会提供会展业发展相关的咨询和策划服务工作。
市政有关会展政策的宣传、普及、项目报备和奖励申报和落实工作。
推动展会项目转型升级,扶持会展企业做大做强;制定行业服务规范,引导会员规范经营,建立展会评估体系和会展行业企业诚信体系。
协助引进品牌会展企业和展会项目。
协调各类专业性行业组织,支持专业展会的举办等十二项工作。
推动会展行业新发展、完善协会章程、整合平台资源、做好会展企业与政府联系的桥梁纽带工作、推动苏州会展“走出去”等。
会展教育及培训加强
为了适应会展业的快速发展,苏州加大了对会展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都开设了会展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了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会展人才。
同时,苏州的会展机构还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和提高,通过邀请业内专家授课、组织业务培训等方式,提高了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张佳玉
姚知言
排版|赵鑫彤
责编|孙雨亭

合作联系
有商务合作的可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交流
NAME
张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