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博览】肖永红《感染医线》:中国细菌耐药流行趋势和特征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2-09 12:38:49     28

摘要:全世界的卫生机构和行政管理部门均对细菌耐药及其带来的影响有着深刻的认识,更好的控制和管理耐药菌的前提是所有相关从业人员应对其有着清醒认识与了解。近日由浙江省药学会主办的“第一届One Health 微生物耐药控制大会”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肖永红教授作了《中国细菌耐药流行趋势和特征》的精彩报告,对中国的耐药菌流行现状作了深度阐释,现整理如下。

细菌耐药的威胁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官网上发文,称微生物耐药(AMR)已成为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需要多方合作以控制AMR及其带来的危害。AMR相关死亡中以下呼吸道和胸腔感染、血行感染和腹腔内感染最多见[1]。肖等的研究[2]显示,耐药组和对照组感染相比,前者的感染结局明显更差。因此必需给予AMR充分重视,尽最大努力减少其给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不良影响。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

中国对细菌耐药这一全球性问题极为重视,一系列监测机构和组织,如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Mohnarin)、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BRICS)、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院内细菌流行分布及耐药监测( NPRS)等,在中国细菌耐药监测与监管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如BRICS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建立临床与微生物之间的协作网络,提高血流感染诊治水平;监测血液和无菌体液病原微生物和其耐药性,为耐药控制政策制定提供临床数据;同时医院在血流感染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相互合作与交流,提升中国在该领域的地位。

中国细菌耐药流行趋势

2014年至2021年期间,BRICS调查的菌株分布数据如图1所示,总体而言,G+菌感染呈下降表现,近年趋于平稳,G-感染呈上升表现,近年亦趋于平稳。图2主要显示了2014年至2021年期间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A)、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E)、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CTX/CRO-R-ECO)、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TX/CRO-R-KPN)、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VREM)、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CR-ECO)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N)的流行趋势[3,4],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占比仍处于较高位。

图1 G+和G-菌株分布

图2 2014年至2021年中国主要耐药菌流行趋势

1.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国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MRSA的分离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从2013年的35.7%逐步下降至2021年的29.4%,不同地区的MRSA分离率也有所差别。CA-MRSA(社区获得性MRSA)传统上仅限于医院以外的健康人群,是其与HA-MRSA(医院获得性MRSA)区分的基础,然而近年CA-MRSA和HA-MRSA之间的定义开始逐渐模糊,CA-MRSA逐渐在医疗环境中站稳脚跟,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更易感的毒力更强CA-MRSA克隆逐渐取代了多重耐药HA-MRSA克隆。在中国,毒力更强的ST59已经取代了ST239成为MRSA的优势克隆[5]。表1显示了中国不同MRSA分子型别的药物敏感性[6]

图3 中国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变化趋势

表1 中国不同MRSA分子型别的药物敏感性

2. 肠球菌

表2显示了肠球菌的耐药变迁,其中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一直保持着较好的疗效。

3. 肺炎链球菌

2001年至2013年期间,PRSP总体呈下降态势,但近期又有抬头趋势,青霉素低度耐药肺炎链球菌(PISP)总体为下降趋势,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性逐年攀升,左氧氟沙星仍保持较好的疗效。

4.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CARSS 2021年数据显示,CTX/CRO-R-ECO和CTX/CRO-R-KPN的发生率分别是50%和29.8%,CR-ECO和CR-KPN分别为1.6%和11.3%,不同地区间耐药率存在较大差异。BRICS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1年期间,血流CR-KPN感染发生率在2017年和2018年超过20%,2021年降至15.8%,其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如图4所示[7-9]。Xiao的回顾性研究[10]报告,碳青霉烯耐药和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30天累积死亡率分别为58.5%和15.4%。在CR-KPN和高毒力KPN基础上又分别进化出高毒力CR-KPN和CR-高毒力KPN,研究[11]显示高毒力CR-KPN在医疗环境下更具传播性。

图4 CR-KPN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5. 鲍曼不动杆菌

CARSS 2021年数据显示,CR-ABA的发生率是54.3%,2014-2015、2016-2017和2018年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分别为57.4%、69.1%和67%[12]。中国血流鲍曼不动杆菌检测共鉴定到93种ST型(Oxford方案),其中24种(1207株,80.2%)属于CC92,表明CC92在中国血流鲍曼不动杆菌中占主导地位,ST195和ST208是主要ST型。2013年至2021年期间,ST195从43.8%下降到8.5%,ST191从11.9%下降到0.9%,ST208从6.7%上升到21.3%、ST540从2.7%上升到11.1%、ST369从1.1%上升到12.3%,未知ST型也逐年增加。

耐药控制行动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已成为高度全球共识,《中国国家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研发1-2种新的自主研发的抗菌素和5-10种新的诊断工具和试剂;全国实行药房抗菌药物处方销售,一半省份实现兽用抗菌药物处方销售;优化监管,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和耐药评估系统,建立AMR检测实验室和菌株银行;在医院内建立抗菌药物管理计划;逐渐不再将抗菌素作为兽用生长促进剂;对医务人员、兽医、畜牧从业人员、学生和公众进行AMR教育,建立每年的抗菌素宣传周。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1.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Collaborators. Global burden of bacteri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Lancet. 2022 Oct 1;400(10358):1102]. Lancet. 2022;399(10325):629-655. doi:10.1016/S0140-6736(21)02724-0

2. 肖永红. 抗生素滥用医学与社会后果[C]//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抗生素质量与安全论坛论文集.2008:5

3. 张静,喻玮,赵丽娜,肖永红.我国细菌耐药现状与特征[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6,9(2):118-128.

4.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4—2019年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1,20(1):15-30.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4—2019年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1,20(1):15-30.DOI: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170.

5.Xiao YH, et al. mSystems accepted

6.Jin Y, Zhou W, Zhan Q, et al. Genomic Epidemiolog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from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China. mSystems. 2021;6(6):e0083721. doi:10.1128/mSystems.00837-21

7.陈云波,嵇金如,应超群,等.2018至2019年度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报告[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1,14(1):32-45.

8.陈云波,嵇金如,应超群,等.2016至2017年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BRICS)报告[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0,13(1):42-54.

9.陈云波,嵇金如,应超群,等.2014至2015年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报告[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9,12(1):24-37.

10.Xiao T, Yu W, Niu T, Huang C, Xiao Y. A 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s in carbapenem-susceptible and carbapenem-nonsusceptible Klebsiella pneumoniae bloodstream infections: tigecycline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mortality. Infect Drug Resist. 2018;11:595-606. doi:10.2147/IDR.S153246

11.Tian D, Liu X, Chen W, et al. Prevalence of hypervirulent and 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under divergent evolutionary patterns.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22;11(1):1936-1949. doi:10.1080/22221751.2022.2103454

12.Chen Y, Ji J, Ying C, et al. Blood bacterial resistant investigation collaborative system (BRICS) report: a national surveillance in China from 2014 to 2019. Antimicrob Resist Infect Control. 2022;11(1):17. Published 2022 Jan 24. doi:10.1186/s13756-022-01055-5

肖永红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WHO/WPRO耐药控制咨询专家

国际化疗学会理事

全球华人微生物&感染协会理事

西太平洋临床微生物&感染协会理事

国家卫健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药事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制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 抗生素管理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感染医师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细菌真菌感染分会常委

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理事

浙江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

浙江医师协会感染医师分会会长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计划、卫生行业公益专项、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协重大政策问题研究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创建者;BRICS联盟创始人;《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主编;国内外发表论文450余篇;SCI论文 120余篇;主编与参编专著30余本;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奖二项。

源:《感染医线》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