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安排给地方,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并帮助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优化债务结构,并促进市场经济活力的复苏,拉动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图源网络/侵删

Part01.
增发万亿国债
实体经济迎来“春天”
我国增发特别国债这一消息一经发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国债之所以特别,是因为相较于普通国债,其在经济职能上具有特殊性,作用也是为了某个特殊的用途而募集资金,并且发行的次数相当稀少。

图源网络/侵删
细数我国近代史,仅在三个特殊节点上发行过特别国债:1998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国有银行体系面临较大风险,我国发行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四大行的基本金;2007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为应对外汇储备面临快速上升的流动性风险,我国发行了1.55亿元的特别国债,主要用于收购中央汇金公司的全部股权成立中投公司;2020年,新冠疫情全面爆发,全球经济迎来寒冬,为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发展停滞等方面威胁,我国发行10000亿元特别国债化解危机。
当然,这次的特别国债也有其特别之处,据有关报道称,今年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00亿元增加到48800亿元,预计赤字率将由3%提高到3.8%左右,为我国首次突破3%的警戒线。此次增发的国债将全部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安排给地方,并分两次下发,即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
这样做的其中一个好处便是能够有效缓解地方财政支出压力、降低地方债务风险。公开资料显示,中央财政赤字完全承担了本次新增国债,由31600亿元增加到41600亿元。2023全年中央本级支出不变,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较原预算增加5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由5.2%提高至7.4%。可见增发国债向我们传递了国家财政积极发力的信号,预计会对今年第四季度及明年的GDP产生显著的带动作用。
由此地方债务风险便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地方政府也有余力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实体经济上,为实体经济带来利好。一方面,增发国债会直接增加政府的支出,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经济的向上增长;另一方面,增发国债可以扩大内需,政府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增加需求,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增发国债还可以调节经济,在增加政府支出和扩大内需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压缩财政赤字抑制通货膨胀。但需要注意的是,增发国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渐显现。

图源网络/侵删

Part02.
探寻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城市的面包”或能破局
实体经济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领域,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永续发展的基础,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还能不断创造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物质条件。简而言之,实体经济就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只有致力建设现代化实体经济发展体系,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然而,在2019年至2022年这三年疫情期间,我国实体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特别是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对传统的经济活动、消费、生产和出口贸易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多阻碍,许多企业被迫停工停产,导致了大量的失业和财务困境,中国的GDP增速也随之下降。相关数据显示,自2019年第四季度以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急剧下降,从1.2%降至-10.4%。
如今,随着后疫情时代到来,实体经济开始展现出复苏的迹象,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减税、降息、财政补贴以及前段时间发放特别国债,都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外部的支持固然重要,但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各行各业也应积极寻求破局方式。若能通过发展“城市的面包”——会展业,以其特有的高系数产业关联度,调动相关行业如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购物、贸易、广告、印刷、物流等的联动性,通过拉动这些相关产业的需求形成经济辐射,或能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一位美国市长曾说:“如果在我这个城市开一个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我们的头顶撒美元。”这种说法其实并非空穴来风,有经济学家研究表明,会展经济每创造一美元收入,就会拉动其相关产业创造9美元,有显著的乘数效应。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上海举办了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首届世界博览会,此后在世博会的带动效应下,上海的各类展、会以20%的速度持续增长,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

图源网络/侵删
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全年举办的展会数量居全国首位,会展年收入占全国近50%。此外,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还为上海带来了7000万人次的游客,对上海当年GDP增长的拉动约为5%,门票、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直接收入将近110亿元;交通、住宿等间接收入达800亿元,还创造出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可见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上海带来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基础设施的升级、优化城市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诸多好处。

Part03.
绘制现代服务业“名片”
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1851年,英国为了证明自己在那个时期的先进性,于伦敦的海德公园,举办了人们公认的全世界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即万国工业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英国的工业展品如钢铁、机械以及纺织品等,都在实用性、强度、质量等方面高于别国。当时的英国希望借此机会向欧洲证明,即使经历了“二十年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其仍能依靠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创造美好未来。
据悉,该展览会于10月11日闭幕时,共有超过600万人来此参观,并获得了18.6万英镑的利润,后来这笔钱被用来建造南肯辛顿博物馆。不难看出,展览会能够让一个国家全方位展示自身实力,将其比喻为现代服务业的“名片”并不为过。

图源:@公图趣/侵删
当前,在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尤为重要。
因此,作为可以展示国家经济、科技和文化实力,提升国民信心的会展业应被重视起来,其一,举办会展可以带动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能促进贸易和投资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其二,举办会展可以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应用,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资本和创新型人才,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三,举办会展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对彼此的了解,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其四,成功举办会展可以向国内外展示国家的形象和实力,增强国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助于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持。
总而言之,虽然实体经济在疫情的笼罩下曾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但如今,发行特别国债传递了财政积极发力的信号,对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机会都有重要影响,而会展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助推器,是企业向外界宣传其核心竞争力、产品亮点并促成交易的重要窗口,起着促进商贸繁荣的重要作用,未来也将得益于万亿特别国债及实体经济繁荣,被激发出更多活力。
文案丨于悦
排版丨于悦
视觉丨吴若琪
©HJTEXPO汇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