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展覽開幕倒計時 | 再生長:互文與生成——2023級澳科大美術學碩士研究生《文化專題》E1班結課匯報展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1-25 15:19:54     21

再生長:互文與生成

2023級澳科大美術學碩士研究生《文化專題》E1班結課匯報展

開幕倒計時

1 天 

前言

       當今社會,文化景觀如一片交織著互相矛盾的文本之海,充斥著多方的信息湧流,這些文本相互影響,不斷創造新的文化語境。法國學者茱莉亞·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論在這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強調文本之間的聯繫對其詮釋和解讀的影響。這種「互文性」的存在使得文本不再 孤立,而是處於廣泛的互動網絡中。另外,在表達權利與慾望之間,信息的多源湧入已打破了任何單一世界觀的壟斷地位,各領域的邊界正在逐漸模糊,此過程無疑具有不斷「生成」(becoming)的特徵。這一概念與德勒茲和瓜塔里的「塊莖」理論密切相關。藝術創作並非僅僅是在畫布或其他媒介上產生圖像或形式,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過程。藝術家通過手勢、線條、顏色等元素來表達思想和情感。這種過程是非線性的,充滿了實驗性和探索,德勒茲將這一活動稱為「生成」。

      「互文」與「生成」這兩個關鍵詞共同構建了一個「再生長」的語境,對參展藝術家來說是一個持續更新和進化的創作生態。創作者之間的交流,使他們的思考相互影響,在此過程中,新的媒介及其可能性逐漸浮現。本次研究生課程展是藝術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呈現了28位研究生在兩個月內圍繞「基於日常」和「媒介亦是態度」這兩個主題的創作方法論進行視覺表達。在群展中,最大的意義在於將眾多作品集結在一起時,我們不再以單個作品為中心進行解讀,而是傾向於以集體的視角進行闡釋。當觀眾解讀這些作品時,通過深入瞭解藝術家背後的思考和實驗過程,我們可以思考展覽最終「生成」了什麼?其「互文性」具體體現在哪裡?作者和觀者在這一「互文性」的語境中又獲得了什麼樣的體驗?期待共同回應,讓我

們的思考持續「生成」。

      最後,感謝顧躍教授的悉心指導,讓我們深刻領略了當代藝術的獨特魅力,開始探索新的藝術思潮,並運用於創作實踐中,為我們在研究生學習生涯中開啓了嶄新的篇章。

指導老師

顧    躍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教授、碩博生導師)

策展人

君子蘭、彭    奕

執行策展人

黃樂欣、容蕙琪

策展團隊

胡    苗、李皓玥、李思慧、陳家瑤

任虹穎、王    曦、鄧由佳、趙必奮

參展藝術家

容蕙琪、雷美航、曹文婷、韓雅迅、黃樂欣

邱裕灃、何一龍、施盼伊、蔣笑靜、巫汶娟

君子蘭、劉暢然、伍國緯、鄧由佳、王    曦

雷煒建、陳秋淵、陳家瑤、胡    苗、李   波

周英拉、趙必奮、李思慧、彭    奕、任虹穎

李皓玥、張綺航、戴    毅   

  (排名不分先後)

開幕時間

2023 年 11 月 26 日(星期日)  10:00

Opening Time: 10:00a.m. , November 26th,2023

展覽時間

2023 年 11 月 26 日—2024 年 1 月 7 日

Exhibition Period:26/11/2023-07/01/2024

主辦單位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展場開放

11:00a.m.-19:00p.m. (逢星期一休息Closed on Mondays) 

Opening hours:11:00-19:00

展覽地點

中國澳門·龍環葡韻(萬象書屋二樓)

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路氹填海区光复街与素啤古交叉口西南60米

Exhibition address:

60 meters southwest of intersection of Guangfu Street and Subigu, Cotai Reclamation Area,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China

李波 《歷史的印記—NO.1》

何一龍 《鏡像的紳士帽》

雷美航 《2023的西方維納斯》

張啟航 《布袋人偶武松》

李思慧 《墨》

鄧由佳 《他者?自我?》

任虹穎 《破繭》

容蕙琪 《行進》

陳家瑤 《重組自我》

周英拉 《局部》

排版|李思慧、趙必奮

來源|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2023級美術學碩士E1班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