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刻地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激发青年学生青年担当,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023年11月17日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2级电工生医专硕研究生党支部开展“跟着选调看基层活动”,支部成员前往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会龙村,进行实践参访,从选调生视角看乡村建设。

介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浦东新区按照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的统一安排,持续谋划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管东仁,复旦大学2018级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21级上海市浦东新区定向选调生,定岗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根据组织安排,2022年1月至今赴川沙新镇会龙村进行基层锻炼,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

人文水乡,和美会龙


会龙村于位于川沙新镇最东南角,东接祝桥镇、南邻宣桥工业园区,西为连民村、北为新吉村,地处三镇交汇处,面积3.5平方公里,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生态要素和产业基础,先后获得浦东新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示范村,浦东新区“绿色田园”示范村,今年已正式纳入美丽乡村创建计划。
按照川沙新镇七村连片的定位,会龙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目标定位,依托朱家店抗日纪念碑、会龙寺等特色资源导入休闲文旅产业,以“人文水乡,精彩会龙”为主题,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文史村”。
首先,支部成员参观了田间巷陌的乡村风光和朱家店抗日之战纪念碑、会龙寺等特色景点。紧扣水清景美,擦亮环境底色,持续打造江南水乡的田园风貌。会龙村拥有99条段河道,水域面积0.78平方公里,持续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专项提升工作和垃圾分类数控中心升级专项工作,并因地制宜、统一标准,打造特色景观农田,让园更美,让景更靓。

朱家店抗日之战纪念碑可谓是颇具渊源,解放后,朱家店伏击战作为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被选编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例选》中。为了纪念这一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在浦东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典型战例,1986年5月15日,六灶乡人民政府在伏击战原址树立了由朱亚民题字的“朱家店抗日之战纪念碑”。该纪念碑于2004年6月完成重建,同年,“朱家店抗日之战纪念碑”被列入“红色印痕——上海遗址百处”之一,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会龙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九年(1386),初称陆家庵,后易名会龙寺,是百姓和盐商祈求平安兴隆、万事顺利的佛教活动场所。会龙村主持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宗教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也是是我国宗教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主持持续探索前进的课题。




走在田间巷陌,感受乡土气息,视野所及之处是第二批颗粒饱满水稻,村民门口跃跃欲试的收稻机仿佛还在留恋第一批水稻的甘甜,如此欣欣向荣的景象,是会龙村持续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科学规划、多措并举的成效图,也是基层一线工作者的成就感所在。



参观途中,管学长讲述了驻村以来,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快速熟悉会龙村的基本情况,在民情社情走访中,在对村级农业,生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中快速锻炼和成长,从群众的真知灼见中探索解决途径,从入职时的忐忑与慌乱,变得更加从容而笃定,特别感谢锤炼自己的基层大舞台,也更加明白了一个基层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千锤百炼葆初心


领导干部述担当

参观完会龙村后,会龙村党总支书严大通书记和同学们展开座谈交流。严书记讲述了自己从出生一直一路伴随会龙村成长的故事,作为一位一直扎根基层、扎根土地、扎根群众的基层党员,更是作为一位对家乡有着浓厚的感情的本村村民,对乡村的相知和相爱是工作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严书记说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保护和保留好会龙村独特的乡村肌理,真抓实干,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梳理统筹推进会龙村乡村振兴迈出坚实的步伐,是我要拿出百分百的干劲要做下去的,也是村委会每一个干部要合力干下去的,也是属于全村所有人的绘卷。

回去的路上我们惊叹于会龙村村民们美丽的房子,也不禁问书记:“书记,您没想过给村委办公楼翻新一下,都要和村民的房子格格不入咯。”书记笑笑:“我们工作的地方有什么所谓,百姓们住的好才是我们最想看的。”
图片|崔蒋怡
文字|林志凌
审核|崔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