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媒体:预制菜搅动餐饮业 预制菜市场调查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1-24 17:07:55     3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图源网络
媒体:预制菜搅动餐饮业
如今,大到连锁餐饮品牌店,小到主营外卖的小餐馆,预制菜的使用场景正越来越广。面对奔着吃现做菜而来的顾客,许多餐馆“用而不说”,将预制菜悄然端上桌,成为当前公众热议的话题。专家表示,消费者的知情权需要首先保障,同时提高公众对预制菜的认识水平,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机构发布的《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中国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需求来自餐饮行业,销售渠道85%以上集中于商户端,小吃快餐店、连锁餐饮店、主打外卖的餐饮店、团餐等是预制菜应用的主要场景。
据了解,大型餐饮企业主要使用的是组配菜、半成品等预制菜,较少使用料理包型预制菜,采用的是“中央厨房+餐厅厨房”的双厨房模式。

图源网络


预制菜市场调查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
所谓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对菜品原料进行前期准备和制作,再进行卫生、科学封装的便捷菜品。而在菜品制作过程中,包括温度、湿度等在内的很多环节都可以被量化。酸菜鱼的酸度、小龙虾的辣度以及糖醋排骨的甜度,都可以在反复的研究调试中达到更受消费者青睐的口味。
显然,即配即烹、方便快捷的预制菜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简单美味的生活需求。有数据显示,预制菜消费群体多以85后、90后和00后为主,其中女性用户占比超七成,且一线城市用户居多。
预制菜产业链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可以分为原材料供给、预制菜的加工生产和下游产品消费端。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各类原材料供应型企业,包括农作物种植、禽畜水产养殖直接供给产品,米面粮油、蔬菜保鲜、调味品加工等初加工业供给相应原料,食品包装加工业提供包装。中游为预制菜加工生产企业,包含上游供应转型企业、专业预制菜加工企业、传统速冻食品企业、零售业和餐饮业,通过选择自身加工或代加工等不同方式提供净菜、半成品菜,再通过冷链物流包装配送至下游。产业链下游主要是预制菜的渠道销售,分为面对商家和面对消费者两部分,可以通过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生鲜超市、大型连锁超市等销售渠道供应给餐饮企业,也可以通过超市、电商平台、便利店等直接销售给 C 端消费者。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5100亿元,2026年将升至万亿元级别。截至目前,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达6.4万余家,46.8%的预制菜相关企业成立于1至5年内。
对于预制菜,有人喜欢它方便快捷,也有人质疑它营养成分不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预制菜市场发展迅速,根据《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显示,国内预制菜渗透率已达10%至15%,预计2030年将增至15%至20%,市场规模可达1.2万亿元。
预制菜产业如何良性发展是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关心的内容。预制菜发展需标准先行,加快推进预制菜标准建设成为代表们的共识。

图源网络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7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调查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
近年来,国家层面非常重视预制菜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及,要“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培育‘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
在国家发展预制菜的大背景下,包括广东、福建、山东、河南等多地政府发布了相关政策,大力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在一些地方,预制菜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
预制菜,无疑是时下风口上的产业。然而,时不时冲上热搜的“线下餐厅也用预制菜”“酒店用预制菜能否事先告知”等问题,也让网友担忧预制菜是否健康安全,消费者的知情权又该如何保障。
业内人士认为,标准体系不健全,是预制菜行业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目前虽然没有“国标”,但2022年以来,广东、江苏、福建、重庆、浙江等10余个省市相继出台产业政策指导文件,对预制菜产业发展予以引导、鼓励和规范,主要涉及企业扶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品牌打造、安全管理及部分主要类型预制菜产品的行业标准规范等方面。
预制菜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预制菜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预制菜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本文仅作分享

来源中研网



微信扫码  餐展宝

一键开启预登记报名

扫码关注  企阳餐饮展

解锁更多相关展会资讯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