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旭说会展,皆为原创
——只为适用人群提供阅读素材——
我们总说要打造会展城市名片。胆子大的,直接说要打造“国际会展之都”;老实忠厚的,婉约一点说要打造“国际会展名城”;心虚点儿,悄悄说了一句打造“会展城市”。
青岛西海岸新区喊出擦亮“影视之都、音乐之岛、啤酒之城、会展之滨”四张国际名片。乌鲁木齐立足打造“中亚会展之都” 。重庆悦来国际会展城表示将继续做精做靓“生态、智慧、文艺”三张城市名片。武汉刚刚说要加快建设国家会展中心城市。苏州也刚刚说要打造全国重要会展中心城市。海口不甘寂寞,马上说要聚力打造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各种说法,在坊间广为流传。
据观察,当这些城市说要打造名片的时候,这张名片的背后将近99.99%都“隐藏”着某个知名会展场馆。也就是说他们几乎都以会展场馆为载体,将会展场馆打造成地标式建筑,网红打卡地,再进而宣示:这就是我们的城市名片!它等同于我们这座城市的金招牌!难道天津的国家会展中心不是?难道深圳的国际会展中心不是?难道桂林国际会展中心不是?都是。
但我认为,相比于“会展场馆”,也许“品牌展会”更应该成为城市名片。

陈旭:一场品牌展会就是一张城市名片。
也许有人说,我这个城市名片还是用会展场馆来充当比较实在,毕竟它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一个城市的地标,大家可以前来打卡。你说品牌展会,它开的时候还看得见,它不开的时候谁看得见呀?
也未必。所谓名片,说深了就是人们脑海中对你的认知,不一定非要每天在眼前晃来晃去。香烟是个典型。很多人都没去过玉溪,但基本都知道玉溪香烟就产在玉溪,玉溪香烟成了玉溪的金招牌。茅台也是个典型。茅台产自仁怀县茅台镇,但茅台几乎成了贵州代名词。
假如说以上这些都是消费品,跟展会有区别,那我说说博鳌。这么个屁大点儿的小渔村,因博鳌亚洲论坛享誉世界,你能说博鳌亚洲论坛不是它的城市名片?一提到广交会,就连非洲山卡拉地区的黑人兄弟都知道,但他们未必知道广州。你能说广交会不是广州的国际名片?
我们中国正常年份一年举办约6000场展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但几乎每省每城都雨露均沾。其中能称得上品牌展会的,也许不超过600场。中国共有660个城市,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城市都能被分到一张会展名片。那怎么办?打呗。打得你死我活,既分高下,也决生死。哦,不,应该是“打造”。
能够充当城市名片的品牌展会,可不好打造。
就好比广州,那是饱汉不知饿汉饥,有了广交会冲在前头,国际车展、照明展、美博会不太好意思把自己叫做广州城市名片。北上广都是极端案例,他们有服贸会、进博会和广交会,不至于“闹饥荒”,但竞争何其激烈。
像杭州有数贸会,郑州有郑交会,厦门有投洽会,义乌有义博会,都是叫得响的名片。南宁也还好,至少有个东博会撑撑腰杆子。
别的城市可不一定了。
像深圳,至今还没“冲杀”出一张最耀眼的城市名片来,因为竞争太过激烈。不过也不用担心,迟早分胜负。像成都,也是竞争白热化,但好歹这个“老大”已经基本被认定为“糖酒会”。
其他城市有一些会展业不太发达的,五行缺品牌展会,只好慢慢培育。培育过程可能很漫长,但值得一试。
时至今日,品牌展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已经毋庸置疑。一场品牌展会就是一张城市名片,更是一座城市经济产业所取得傲人成就的标志和一股股激发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这样的名片,真不怕多。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