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以“创新链接 开放共赢”为主题的第六届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在沪如期开幕。上海技术交易所联合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科睿唯安、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持续第五年共同研究的《2023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在开幕式上正式发布。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所长杨耀武、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助理王晗、科睿唯安中国大学与政府事业部杨晶晶、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蒋皓等嘉宾出席发布仪式。

该报告是继2019年首次发布后的第五次年度联合研究成果。报告聚力打造成为“公共产品特征+创新策源特色+联合研究特点”的年度数据报告,帮助政府、行业、单位和个人更好地了解长三角区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产出的现状特点,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战略规划落实落地。

报告依据专利大数据及相关指标,聚焦机构技术创新测度,开展创新机构图谱分析,通过对长三角三省一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整体情况的系统梳理,通过画像、图谱分析的视角,研究发现极具创新实力的机构,并通过梯度、维度、行业、地域等方面的分析,探究这些机构的层级表现、行业支撑以及地域分布,从而更加清晰地提供创新供给侧指引。
《报告》以独立法人为单位,对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计900余家机构主体,进行系统筛选整理,基于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Clarivate)数据库及相关可公开数据,以2018-2022年五年累计64万余条数据为基础,采用发明数量、发明质量、影响力、协同创新、国际化五个维度,开展定量测评和定性分析。报告结合专家意见,综合研判解读,形成长三角区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表现百强名单。
综合表现来看,2023百强机构总体水平较2022年全面提升,9项基本指标实现了提升,仅有1项指标呈现微弱下降。发明总量、发明质量、影响力、协同创新、全球化五个维度综合表现全面提升,表明2023年度百强机构总体表现更加优异,呈现出总量、质量、全球化、协同创新等维度全面提升的喜人态势。但百强机构专利被引数量占比较上年下降0.38个百分点,表明成果的影响力有所波动。
省市分布来看,2023年上海第一梯队优势更加明显,2023年达到12家,保持三省一市首位,表现出高端机构更加集聚的“高峰”特点,与建设上海科创中心战略、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导向契合。江苏省入围机构数量持续增多,达到42家,比上年度增加2家,主要表现为第三梯队、第四梯队数量增多,分别增加5家、1家,表现出机构数量更加增多的“高原”特点。浙江省头部机构增加1家,之江实验室成功晋级第一梯队,显示出新型研发机构实力,呈现“改革”特点。安徽省总量增加2家,入围机构总量达到9家,主要表现在第二梯级、第四梯级,表明安徽省创新机构综合水平稳步提升,呈现“加速度”特点。
城市分布表现来看,2023年长三角创新机构百强分布于23个城市,比上年度新增2座城市,空间分布呈现扩散现象。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城市合计数量为70家,比2022年报告期少2家。江苏省内城市表现更加突出,常州、嘉兴、苏州各占据3家,表现较好,嘉兴较上年度增加1家机构。宁波、温州、无锡、徐州、镇江均有2家分布。与上年度相比,2023年度报告新增3个城市,蚌埠、金华、芜湖,其中金华为近三年首次有机构入围,浙江师范大学进入第四梯级。与上年度相比,绍兴市未有机构进入2023年度百强。

从机构主体类型看,百强中高校数量仍居于主要地位,科研院所呈现上升趋势。与上年度相比,科研院所数量增加1家,达到41家,高校入围59家,比上年度减少1家。居于第一梯级的25家机构中,高等院校为17家,比上年增加1家。科研机构中,中科院系统所属单位表现仍然亮眼,共有14家机构入选,与上年持平。从三年变化来看,高校数量有所减少,但第一梯级数量有所上升;科研院所数量有所上升,主要表现在第四梯级数量增多。
从产业支撑表现看,百强机构对战略新兴产业支撑力度显著增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占比最大。百强机构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专利产出总量比上年度报告期增长14%。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的发明总量规模最大,占比分别为19%、16%、16%。上海入围机构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居于首位。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