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白酒市场标价参差不齐,定价没有依据。有的标价奇高,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在百元左右的酒水,加上“精美”包装,就敢把价格抬到千元以上;有的标价极低:某些商超标注“五年坤沙酒”售价29.9元/瓶,竟也有不少人购买!试想三斤高粱两斤小麦共五斤粮食才能出一斤坤沙酒,仅仅是粮食成本就要20多元,还要加上各种人工、包装、渠道等成本,怎么可能这个价格能买到坤沙酒?诸如此类定价畸形的酱香酒还有很多,也造成了大量的噱头酒、廉价酒充斥着白酒市场。究其原因主要是通过县乡级市场和审核不严的网络平台进行销售。而且商家一看到市场有点起色,就迫不及待地涨价,怕错过了割韭菜的机会。
更有甚者,销售渠道还没建立起来,就想着涨价、割韭菜。实质上,酒的价格不只取决于酒本身,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认可,不是想当然主观上觉得酒值多少钱就卖多少钱。说起白酒,大家都会提起茅台。不论是“12987”工艺、7.5平方公里的核心产区还是小红樱子糯高梁,都能让人娓娓道来。这就给了酒商各种打擦边球,无下限的去模仿、碰瓷。
季克良,茅台集团原董事长,为酒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国酒业都享有盛誉,被尊称为“季老”,然后市场上就出现了“季老芧台酒”和“ 季老飞天芧台酒”,猛一看还真以为这是季老父子调的酒,其实此“芧”非彼“茅”。

茅台酒由成义烧坊、荣和烧坊、恒兴烧坊合并而成,其相应的品牌王茅、华茅、赖茅现在也都归茅台集团所有。然而,打着某某烧坊或王姓、华姓、赖姓后人旗号的酱香酒近年来次第登场,有的直接使用他们先辈的名字做品牌;有的是在企业名称上做文章,总之是变着法地打茅台酒的擦边球。
白酒最早是没有“年份酒”这一说法的,年份酒主要见于葡萄酒、洋酒等国外酒类。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上出现了一款“十年陈酿”产品,虽然当时并未在市场上掀起多大波澜,但却让“年份酒”这一名称首次进入国人视线。后来,随着国内的一些酒商开始借鉴和效仿,“年份酒”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地移植到白酒上,逐渐被更多白酒厂商以及消费者接纳。
近年来,“年份酒”一直都是白酒行业热议的话题。“酒是陈的香”逐渐发展为中国白酒行业供给端及需求端的共识。“老酒最好,年份酒最好喝”的理念也因此深入人心。属于年份酒的时代,正式到来了。于是,一些企业试图通过标注“年份”来提高产品议价能力,但往往是偷换概念、以次充好。很多不良酒企用几年的基酒勾调些许老酒就敢标上20年、30年,并号称“年份酒”,以此提高产品价格,扩大销量,获取高额利润;而实实在在按酒龄生产年份酒的企业反而遭受质疑。白酒市场上,年份酒存在夸大年份、模糊标注、标准混杂等问题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