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必去,礼亦常然。”所谓礼尚往来,最让人头痛的,往往是“给什么人送什么礼好”这一永恒的难题。
大家都在语文课本里学过《麦琪的礼物》,想必谁都不愿重蹈那对倒霉催的小资夫妇的覆辙。但命运的吊诡之处便在于,任何准备,都伴随着众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而越是精心准备,就越容易因为意外差错或回报不如预期而导致格外的失落。
研究者指出,一方自认为既有新意又有心、却往往换来另一方的尴尬与冷漠、花钱不讨好的礼物,都源自送礼人和收礼人的根本认知差异:送礼的人通常过分关注于拆开包装的那一刻是否能令对方惊喜,然而收下礼物的人却更在意礼物的与自己的相关度和长期实用性。
但问题在于,能够让人开心地跳起来的东西,往往都不足以提供长久的愉悦和满足。
如果送礼者的目的是为了巩固长久的关系而不是临时有事相求才现抱佛脚的话,那么就必须挑战自己的虚荣心,在挑选礼物的时候易地而处,真正从对方喜好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贵的,不一定是对的,多的,不一定是好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不一定比得上看不见摸不着的——关键在于投其所好。
那么,什么才是更有可能投其所好的礼物呢?这个就完全因人而异了。不过,一个小建议是,在中秋这样的佳节里,人们也更愿意选择养生保健食品作为礼品。这样,送的不仅仅是一份心意,更是一份健康,而葡萄酒此时总能拔得头筹。
1
葡萄酒老少咸宜
相比起“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葡萄酒属于老少咸宜的礼物。
送老人可以送格鲁吉亚干红,健康;
送姑娘可以送格鲁吉亚半甜红,好喝;
送领导就拿瓶格鲁吉亚葡萄酒,上档次;
送小辈就拿瓶包装新颖的新世界葡萄酒,有创意;
对于经常喝酒的人,来一瓶卡赫季的萨别拉维葡萄酒一起边喝边聊;
对于不爱喝酒的人,用一瓶酒精度不高的半甜红葡萄酒也能博君一笑……
如此老少咸宜的礼物,除了葡萄酒还有谁能做到?
2
易于挑选,不会出错
凡是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物,都对糖情有独钟。这种能代表生命能源的东西,总是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无论是巧克力、糖果、蛋糕还是饼干,它们都是糖的一种形式,而葡萄酒也是一种糖溶液。
人们对于糖的喜爱是由基因带来的,也很倾向在送礼时选择糖。这类与糖相关的礼物自带属性——美观大方,不会出错,购买容易,自然成了很多人的首选。
3
葡萄酒总与健康联系在一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对饮食的需求渐渐从“吃饱”变成了“吃好”,再也不会迷恋各种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反而对健康有了更多的要求。
葡萄酒在国内的盛行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其保健功能。相比于白酒、啤酒等酒精饮料,红酒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
送红酒就等同于送去健康和平安,这样美好的寓意深得人们的喜爱。
4
葡萄酒大小合适,既有分量,又不过分
提着礼物去串门,“面子”自然重要,礼物的大小则代表了拿出手那一刻的面子问题。
一瓶红酒的重量是一公斤,等于5000克拉的钻石,2000条冬虫夏草,350片上等燕窝,18个九头鲍鱼,10块上好的茶饼……
再将葡萄酒配上好看的包装盒,礼物大小及重量非常合适,既看着有面儿,又不会太过于夸张。
5
葡萄酒具有“经济模糊性”
从经济学上来讲,葡萄酒得到人们喜爱也是有原因的,这主要得益于葡萄酒价值的模糊性。
大多数人分不出红酒的好坏,虽然看起来差别不大,但价格却有着天壤之别。最重要的是,即使开了酒,不懂酒的人也很难尝出哪款价格更高。
因此,对于不太熟的朋友,可以送一款名产地的低配酒,这样可以让人误以为是一款很棒的酒,但价格并不贵。何乐而不为呢?
6
葡萄酒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
她,温而不烈,香而不俗,醇而不杂;她,保持一种自由的姿态,散发一种个性的味道。红酒与雪茄、咖啡三者都具有代表性,可以显示出个人的喜好与品位。
品味葡萄酒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对于大多数人,其实不用担心自己是否懂酒,更不必纠结于能从一杯红酒中品出多少味道,只要找到自己的喜欢的味道就好。”
7
葡萄酒自带社交属性
虽然上面说了那么多葡萄酒的好处,可它毕竟还是酒精饮品。
古人说的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有酒当然要嗨,更何况是在逢年过节的这种好日子,哪能少了酒?
酒这种自带社交性质的饮料,很容易给人带来欢乐,并与他人增进感情。
当然,如果你不想买红酒,也发不起红包,一条亲手书写的有针对性的情真意切的短信也是不错的选项——至少,比明显缺乏诚意的礼物强。
记住,施比受更有福。有时候,最好的礼物,是让对方感觉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