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去青岛旅游,感受到了啤酒之城的魅力。所到之处,青岛啤酒的包装琳琅满目。有适合路边小店的手提塑料袋装,有适合大众消费的绿玻水波纹瓶,有适合酒吧夜店的异形小瓶装,有适合在便利店售卖的易拉罐旅行装,有适合酒窖自酿型的橡木桶装,还有适合在餐饮店内主打口感保鲜型的鲜/扎啤桶装,更有主打礼品纪念型的马口铁包装礼盒。除了这些瓶型之外,还有很多在外包装盒上进行延伸,以适合不同的消费者的不同消费场景的啤酒外包装形式。
我想这就是啤酒厂家站在消费者4C角度(成本、便利、沟通)来对产品产品开发的实际应用吧。
我们都知道,做产品营销的核心就是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即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抓住营销4P的四个基本点(产品开发、价格制定、渠道政策和推广策略)。所以,我们谈产品开发的前提是要洞察消费者的需求。
如何洞察消费者的需求?突然想起来一本书,那是克里斯坦森写的《与运气竞争》。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一个观点,产品开发的成功概率非常低,所以在产品开发时更加强调“重点在于进步,不在于产品”,也就是说,用户不是在简单的购买产品和服务,而是要将产品和服务带入生活,来实现某种“进步”。也就是说, 开发一件产品就是要寻找用户在某种场景下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同时也要考虑完成这件任务的所有体验,增加正面情绪,避免负面情绪,这就是一种进步。更加极端的说法就是,顾客购买一件商品,并不是想拥有这件商品,而是想让这件商品帮他完成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任务,产品对消费者来说只是一种工具或者一种媒介而已。
营销学里有一个经典说法:顾客并不是想拥有一个钻头,而是想拥有一个洞。这个洞是顾客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顾客可以选怎购买一个钻头,或者去租赁一个钻头,甚至还可以选择购买一个打洞的服务,这样你的产品和服务的形式就很多,关键还要看这个具体的消费者在这个场景下的选择。
就像我们常年不在父母身边的人,想表达一下对父母的孝敬,怎么办?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可以在中秋节时买一份礼物(比如来自澳大利亚的蜂蜜可瑞比、来自香格里拉的野生菌菇汤包、或者来自烟台莱阳的秋月梨膏糖),当然也会有其他产品和服务的更多选择。
由此看来,当你明白了消费者购买一个产品的原因是完成在某一具体场景下的一件任务的时候,你也许就会更加清晰精准的把握了消费者的需求。一般说来,一个产品可以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好几个需求,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根据市场调研的情况进行市场细分,从而做出一个你认为最能发挥你优势、而且符合市场趋势、相对竞争度比较低、你的产品特点明显的细分领域进行启动。
产品开发和重塑再造是营销的起点,离开了场景和任务谈需求、谈产品开发都是空中楼阁。
你的产品一定要可以描述成“以什么样的功能、形式,来帮助消费者在什么具体场景下(人物、时间、地点、事件、配套物品)完成一件任务,来实现他的最终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宜食怡生项目团队最近在梳理的几款产品。作为宜食怡生项目启动的前期测试产品,从而希望时隔5年后重返“经典滋补”销售行业,要为100万幸福家庭精选100种好味道。这一切熟悉而又陌生,除了一份对事业和梦想的笃定和坚毅,更多的是如履薄冰的不安和谨慎。
由于这几款产品(来自澳大利亚的进口蜂蜜、国内蛹虫草大厂的胶原蛋白肽复合果汁饮料、来自香格里拉的野生菌汤包和烟台莱阳的秋月梨膏糖)均属于世面上的成熟产品。作为刚开始启动的测试产品,我们能够依据消费者进行产品创新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或者说这个时候进行产品实质性创新对我们这个团队来说根本不太现实。
怎么办?我觉得只要通过洞察消费者需求后做精准聚焦才有机会突破。那就是要先弄明白一件事:以我们现有的产品,究竟是“适合哪一类消费者的哪一个消费场景,来帮助消费者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来满足消费者什么样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个弄明白了,围绕这个点针对精准的消费人群的精准消费场景做内容,也许是当下的最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