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来重庆啤酒,我想绝大部分国人都会有印象。可能您没有喝过他的产品,但您一定听说过重庆啤酒,毕竟曾经连续多年称霸西南地区。关于重庆啤酒,我曾经在其他文章中也说过,这是一个外资收购国内啤酒巨头的典型案例。

那么曾经红极一时的重庆啤酒是如何走向没落的呢?重庆啤酒是如何跟乌苏啤酒扯上联系,又是如何被外资收购,然后凭借外资的力量再度崛起的呢?下面我将会慢慢地讲一讲有关重庆啤酒的故事。
重庆啤酒的成长:
重庆啤酒起源于1958年建立的重庆啤酒厂,由重庆市地方筹资100万元兴建。1959年,第一瓶重庆啤酒面世,这是川渝地区首个本地啤酒品牌。公司在成立后不久,就成为了川渝地区最大的啤酒企业,并且不断开拓西南市场。
重庆啤酒的崛起,少不了资本的扶持。嘉士伯控股重庆啤酒后,首先砍去了一些效率较低的工厂,之后又将这些年来在中国收购及经营的本土品牌。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国内经济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庆啤酒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八九十年代,国内陆续涌现出几百家啤酒厂,上千个啤酒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除一部分越做越强之外,大部分啤酒厂都逃不过破产或是被收购的命运。
然而重庆啤酒却依靠过硬的产品实力,以重庆为中心在西南地区多年深耕打下了坚实基础。重庆啤酒在众多地方啤酒企业中脱颖而出,并且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市内外中小啤酒厂,迅速扩大啤酒产量,巩固自身地位。

1996年,重庆啤酒公司在全国十大啤酒厂家中利税总额位居第六位,啤酒产量列第九位。公司生产的“重庆”牌、“山城”牌系列啤酒,成为了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重庆啤酒在重庆市和四川省拥有稳定的市场,销售的各类啤酒在重庆市的市场占有率为41.78%,在四川省的市场占有率为18.87%。
陷入困境:
九十年代,华润雪花还没有崛起,青岛、燕京、重庆和珠江啤酒各自独霸华东、华北、西南和华南的市场。1997年,重庆啤酒在A股上市成功,发展到了顶峰。同年,公司开始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将会慢慢地将重庆啤酒拖向泥潭。
在1997年—2003年期间,重庆啤酒公司除了发展啤酒制造业外,还开拓了饮料业、金融业、养殖业、生物制药业等业务。1998年1月公司兼并了重庆肉类食品联合加工厂,同年8月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联合发起重庆佳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2000年,它因为管理不善而面临巨大的债务危机。为了摆脱债务,公司一度选择了大规模裁员和降低品质。但这一决策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反而让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失。
由于公司开拓的业务大大分散了重庆啤酒的资金和精力,导致重庆啤酒的竞争力下降,也使公司错过了啤酒行业的扩张与成长的最佳时机。进入新世纪以后,外资啤酒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这也让重庆啤酒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力不从心。
引进外资:
为了缓解经营中的困局,重庆啤酒便主动引进外资。2004年,当时全球第六大啤酒生产商苏格兰纽卡斯尔为了进入中国市场,受让了重啤集团所持的5000万股股权,持股19.51%,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此前纽卡斯尔与重庆啤酒有重要的合作关系。
虽然同样都是合资企业,但重庆啤酒与青岛和华润雪花不同。青岛和雪花在足够强大之后,就陆续收回了外资的股份,但重庆啤酒却越陷越深。

2008年,世界第四大酿酒企业嘉士伯联合喜力收购了苏格兰纽卡斯尔,获得了苏纽所持的重啤股份。被收购后苏纽亚太改名为嘉士伯重庆,嘉士伯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重庆啤酒的第二大股东。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嘉士伯不断增持公司股份,于2010年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是由于嘉士伯持股比例还不到50%,所以还不能完全决定重庆啤酒的生产和经营。此时嘉士伯仍未能实际控制重庆啤酒经营,公司仍由国资委派的重庆啤酒集团管理班子在运营。
2013年,嘉士伯通过邀约收购将持股比例增至60%,实现了对公司的绝对控股。至此重庆啤酒也由此成为嘉士伯集团的成员,在嘉士伯布局中国市场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度崛起、资产合并:
嘉士伯入主重庆啤酒之后,为重庆啤酒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此后,嘉士伯对重庆啤酒内部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人员结构,并且逐步剥离不良资产和其他业务,推动公司向啤酒主业回归。

作为嘉士伯开拓中国市场的先锋,重庆啤酒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2014年之后,嘉士伯授权重啤生产旗下凯旋1664、乐堡等国际啤酒品牌,将重啤打造成为嘉士伯中国区的生产和物流中心。
要知道在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后,也陆续收购了国内近十家啤酒厂。除重庆啤酒外,还包括了乌苏啤酒、西夏啤酒、风花雪月、大理啤酒、风花雪月等多个区域知名品牌。2020年3月底,嘉士伯对重庆啤酒进行资产重组。将旗下从事啤酒制造与销售的16家企业资产注入到重庆啤酒之中,净资产近80亿元。

除了本身已有的重庆和山城两大品牌之外,嘉士伯将国际品牌嘉士伯、乐堡、1664、夏日纷、格林堡、布鲁克林在中国区的经营全部划到了重庆啤酒的名下。此外,将在国内收购的各种酒厂的股份也悉数划到了重庆啤酒的名下。这其中就包括了乌苏啤酒、西夏啤酒、大理、风花雪月、天目湖、京A等。
重庆啤酒反超燕京啤酒:
很显然,既然将这些啤酒的股份全部都划归了重庆啤酒,那他们的营收也都会算到重庆啤酒集团。合并前的重庆啤酒2019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35.82亿元和6.57亿元。而合并后的重庆啤酒,2019年营收达到了102.12亿元,净利润达7.92亿元,同比增长20.59%。

合并之后,重庆啤酒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毕竟有着重庆、嘉士伯、乌苏、1664等多个强势品牌的加持。其中重庆啤酒的业绩反超燕京啤酒,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来看一下燕京啤酒和重庆啤酒近四年的业绩。燕京啤酒2019年—2022年的营收为115亿元、109.28亿元、119.61、132.02亿元;而重庆啤酒2019—2022年的营收为102.12亿元、109.42亿元、131.19亿元、140.39亿元。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20年的时候重庆啤酒的业绩就已经反超了燕京。要知道自重庆啤酒1958年成立后的60年时间里,重庆啤酒压根跟燕京就不是一个档次。如今业绩能够碾压燕京,除了眼睛自身的增长乏力外,当然嘉士伯对重庆啤酒的扶持是关键。
尤其是近些年乌苏啤酒在互联网上爆火,大大地带动了业绩的增长;而旗下的1664、京A等精酿啤酒也开始崭露头角,并且带动了高端啤酒的增长。当然重庆啤酒集团的品牌大多数都是工业啤酒,主要以大量生产为主,至于品质我也不做过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