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老白酒”应称作“醪粕酒”议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8-16 23:55:54
37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酒,按原材料分类,有粮食酒、果酒、代粮酒。粮食酒或许也可称作谷物酒,指以高粱、稻米、黍、玉米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酒。果酒是用果类为原料生产的酒,如葡萄酒、苹果酒、橘子酒、梨子酒、香槟酒等。代粮酒是用粮食和果类以外的原料,像野生植物淀粉原料或含糖原料生产的酒。例如用青杠子、薯干、木薯、芭蕉芋、糖蜜等为原料生产的酒。 按生产方式分,有酿造酒、蒸馏酒、配制酒等。酿造酒指原料经过发酵使糖变成酒精后,用压榨方法使酒液和酒糖分开而得到液体,再经陈酿、勾兑而成的酒,酒精度通常在24°以下,主要品种有米酒、啤酒、葡萄酒等。除含有酒精外,还含有酿酒原料中所含营养成分或分解产物,营养价值高于蒸馏酒。 蒸馏酒主要有白酒、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伏特加等。白酒是我国特有酒种,俗称烧酒,酒精度一般为50°至65°。白兰地是用葡萄以及各种水果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等过程酿造而成的酒的统称,前身是白葡萄酒。配制酒指以食用酒精或蒸馏酒、发酵原酒作酒基,配以其他原料(如中药、花、果等)制成,种类最多,酒度通常在22°左右。食用价值依选用酒基和添加辅料不同而异,通常包括露酒、药酒、鸡尾酒等。 各种酒还可细分,例如白酒,按照酒精含量分,有高度白酒、低度白酒;按照酒的主体香气类型分,有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其他香型。 各种酒是世界各地人民创造、交流的成果。啤酒是当代从国外引进的,葡萄酒是汉代(又说唐代)从西域传入内地的。白酒制作技术一般认为是元代从阿拉伯传入的。黄酒在我国历史悠久,属于米酒的一种。米酒是中国特有的酒类,古诗文中提到的酒绝大多数指米酒。用糯米或黍米酿造而成,各地方言有不同称呼。陕西西安的稠酒,江浙沪的封缸酒、黄酒,湖北、四川的醪糟,安徽的汤酒,广东的蒸酒,西宁用青稞制造的叫甜醅子,陕北黍米酿制的叫米酒、浊酒、混酒。还有的地方叫酸酒、甜米酒、糊子酒等。这些多样的名称表示的是同一种或者差别不大的酒类,共同特征是酒精度低、带甜味,可以统称为米酒。它在中国最早的典籍《尚书》中称为黍酒,在《诗经》中称为稷酒。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族群多样,一物多名的现象是常见的。 米酒的名称各地多样,但其中也有个共同点是许多地方都叫做laojiu。近代以前市场上销售的酒一般没有商标,酒名很少以文字表现出来。现在工业化批量制造和销售的酒,自由竞争体制下必须含有文字的商标。当今市场上不少米酒名称,把laojiu记作“老酒”。例如“山东即墨老酒”、江苏吴江的“吴宫老酒”、“上海老酒”、福建“闽安老酒”等。“老酒”与多数百姓口语发音laojiu符合。jiu写作“酒”无疑,lao写作“老”对吗? 我们认为lao记作“老”,意义不符,也缺乏历史根据,正确写法应是“醪”。不但字音符合,而且字义十分贴切。 “醪”字在古文中与“酒”是同义词,出现频率很高。秦汉时的《世本》论酒的起源云“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史記·袁盎傳》“乃悉以其裝齎,置二石醇醪”。汉代枚乘赋有“尊盈漂玉之酒,爵献金浆之醪”之句,《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有“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句。醪,《说文解字·酉部》释为“汁滓酒也”。《廣韻》释为“濁酒”,指带渣的米酒。 醪表示酒的用法,在历代文献中屡见不鲜。古书上“醪药”指酒药,“醪酒”指醪糟酒即米酒。“醪醴”指甜酒,如《庄子·盗跖》:“今富人耳营钟鼓筦籥之声,口嗛於刍豢醪醴之味。” 晋代葛洪《抱朴子·道意》有“沃酹醪醴,撞金伐革”句。 唐代罗隐《秋日禅智寺见裴郎中题名寄韦瞻》诗:“百盏浓醪成别梦,两行垂露澣覊愁。”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三月,大臣郁律铸、姚枢等人在回答元世祖询问冬春干旱对于民间的影响时,说“足食之道,唯节浮费。靡谷之多,无逾醪醴曲糵。”国子学博士吴师道批评酒业、饮酒泛滥的危害云“今列肆饮坊,十室而九,糜谷作醪,不知其几倍于粒食也。”施惠所编的戏曲《王瑞兰幽怨拜月亭》第二十四出《黄公卖酒》云:“果为宿水多加米,酿成上等香醪。篱边风斾(同“旆”)似相招。三杯倾竹叶,两脸晕红桃。” 《明史·张居正传》称:“两宫亦各遣大璫李绮、李用宣谕,赐八宝金钉川扇、御膳、饼果、醪醴。” 米酒,今两湖、川渝地区称作“laozao”,写成“醪糟”。在江苏南通通东方言中称作“laobojiu”,应写作“醪粕酒”。糟、粕都是指米酒中酒液过滤后的原料米。醪糟指原料米与酒液混合的物质,醪粕酒指去掉原料米的酒液。在长江上游和下游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对于同一种物品有相同或十分近似的名称,显示了中国文化的统一性。 “laojiu”的“lao”写成“老”字,意义不通。通东方言中表示米酒的“laobojiu”一词,在卢今元《吕四方言研究》一书中写作“老白(薄)酒”,称“一般写作‘老白酒’,但口头都说‘老薄酒’”(该书第349页)。《海门民俗大观·民俗卷》介绍海门饮食中的酒时,称“旧时用得多的是传统的低度米白酒,和日本清酒类似,俗称老白酒,做法和做酒板类似”(该书044页)。 当今,南通市场上销售的米酒,也多依据口头语音写作“老白酒”。“白酒”二字用于米酒,也不恰当。因为白酒多数地方是对烧酒的称呼,也称“老白干”,国家标准定义为指蒸馏制成、酒液透明、酒精含量较高的烈性酒。米酒(其中商业化最大的是黄酒)是酿制而成、酒液混浊、酒度较低、带有甜味的酒。白酒与米酒,从原料、工艺到成品观感、口味完全不是同类。如果把米酒写作“老白酒”,名称上容易让人与烧酒混淆起来。米酒称作lao,自古至今千百年没有改变。今人把口语laojiu写作“老酒”,“老”发音符合但是意义不符合,“醪”字则音、义全合。汉字是表意文字,选择口语词的当用字时,仅有发音相同是不够的,首先应该字义相符。 南通方言所称的laobojiu,写作“醪粕酒”,发音相符、意义相符,名实一致。与外地用法相通。“粕”字,今标准普通话发音为pò,在酒名中发轻音bo,是因为p、b都是双唇爆破辅音,发音相同,只是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送气的p音出现于非词头是发成不送气的b音,是语言上的普遍现象,例如英语中open中p音不送气。因此,laobo写作“醪粕”在语音上没有问题。 我国是水稻发源地,也是米酒酿造、饮食最普及的国家。米酒可分多种,黄酒是其中最常见的品质之一,黄酒又可分绍兴酒、黍米黄酒、红曲黄酒等几种。南通地区流行的米酒有黄酒(也称陈酒)、醪粕酒、酒斑等。酒斑指原料米与酒液混合的粥样食物,大多数是自家做的,技术简单,用药元(酒曲)、糯米,几天即成,香气扑鼻,酒味甜带微酸。醪粕酒指过滤掉原料米的酒液,色混浊,故称浊酒。黄酒与酒斑、醪粕酒原料相同,工艺较复杂,成酒比较清澈。 市场上称作“老酒”的各种米酒,其实都应写作“醪酒”。醪,是古人常用而被今人遗忘了的字。 (作者:周建高,本市海门人,历史学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扫描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