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逛的很开心,趁着兴致还逛了一家经常路过但没兴趣进的零食店,买了好几种鱼干和鱿鱼丝。排队付款的时候感觉缺点喝的,就走向饮料货架,浏览一遍后选了一瓶哈尔滨啤酒,心里也泛起了丝丝涟漪。
拿起啤酒的一瞬,我竟然有点不好意思,像偷买烟酒的学生一样,但我转瞬又意识到我已经长大了,喝瓶啤酒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这才心安理得地把它放进购物篮。
别人是他乡遇故知,我这是“故乡遇他知”,因为哈尔滨是我的第二故乡,有我惦念的朋友和美食美景。上大学前,我滴酒不沾,总觉得酒精犹如洪水野兽一般。到了哈尔滨,我的朋友带我去啤酒广场喝扎啤吃烤串,这才发现酒也没想象的那么恐怖。
在哈尔滨的4年,最让我惊讶的“酒鬼”是我的室友。我好几个室友都是东北人,平时都文文静静的,没想到酒量惊人,有个姐妹最多能喝十几瓶啤酒,把我当年的下巴都要惊掉了。我以前从没见过酒量如此硕大之人,让我佩服不已。
不过,我在哈尔滨只喝过哈尔滨啤酒,我觉得口感还好,不是很浓烈,口腔可以承受得住。我一度以为,所有的啤酒都跟哈啤差不多,入口柔软,没什么后劲。
工作后,我有一次心血来潮买了一瓶百威,想着微醺一下,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没想到喝了一口就诧异了,啤酒怎么会这么烈呢?难以下咽。我印象里的啤酒都是哈啤那样淡淡的,怎么百威喝不下去呢?又试了几口,还是不行,最后只得丢了。估计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意识到不是所有啤酒都跟哈啤一样“好喝”,有的啤酒其实很烈。
再后来,我换了一份工作,竟然直接迈进了葡萄酒的世界。面试的时候我没想什么,只是觉得喝茶和喝葡萄酒都是比较高雅的活动,多学点也挺好。而且主要是待遇比之前好些,没办法,要生活的打工人还是要向万恶的金钱低头,我来试试又何妨。没想到一路很顺利,从此我的生活就开始和葡萄酒息息相关了。
自打接触葡萄酒以来,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我在学习葡萄酒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思考。有时候人要想获得顿悟,就要多思考,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喝到的、学到的和人生联系起来,收获属于自己的心得。
首先,葡萄酒的种类很多,有红的、白的、起泡的、静止的……葡萄酒的缤纷多彩让我意识到,我应该努力让自己几乎一成不变的生活跟葡萄酒一样丰富多彩。不要给自己和生活设置太多的限制,我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要勇于尝试新事物,体验新事物,时不时给自己的生活加点佐料。
比如今天开心,我可以来杯活力无限的起泡酒,看小泡泡从杯底冉冉上升,犹如一颗颗钻石,亦如我心底升腾起的快乐。如果今天下雨,我会来一杯芳香的雷司令或者琼瑶浆,闻着诱人的花香和果香,坐在窗边一边欣赏下雨,一边品尝美酒。如果我不开心,我会来一杯老年份的勃艮第,感受黑皮诺在时间洗礼下的丰富味道,眼前的烦恼总会过去,时间会帮我们治愈一切。
其次,做人要和葡萄一样顽强,想尽办法让自己成才。酿酒的时候,不是只有传统意义上“健康”的果实才可以。如果葡萄生长在寒冷地区,被冰雪冻住了,那就酿成甜美甘醇的冰酒;如果葡萄“发霉”了,感染了贵腐菌,那就酿成珍贵的贵腐酒;如果气候炎热,葡萄被晒成了葡萄干,那我们就去酿风味浓郁的阿玛罗尼。
不管你此刻是什么样的葡萄,你都要相信自己会有用武之地。你要做的是好好积累糖分,积累风味,随时准备迎接自己绽放的那一刻。
第三,很多人把喝葡萄酒定位成一种高级、时尚、奢华的活动,努力学习饮酒的礼仪。这些在正式场合是必要的,但大可不必过分遵循。
我在刚开始上班的时候,也会学餐酒礼仪,比如喝不同的葡萄酒要用不同类型的酒杯。但是干了几年之后,我觉得这些所谓的礼仪对普通人来说是更多是一种枷锁。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而已,偶尔喝点小酒寻开心,为什么要为了追求这一点快乐而背负这种形式上的枷锁呢?难道葡萄酒倒在一次性杯子里就变成水了吗?或者倒在金杯子里就变成金子了吗?反正以我的愚见,只要自己喝得开心,没必要在乎那么多繁文缛节。生活里很多事也是这样,我没必要为了别人眼里的精致就去穿恨天高,平底鞋也有平底鞋的快乐和优雅。
第四,我以前从没喝过葡萄酒,也不懂酒,起初很想试试。工作以后,日常培训是喝葡萄酒,接待客户要喝葡萄酒,外出参加活动也全是葡萄酒相关的,好像到哪儿都逃不开葡萄酒的五指山。我也从原本盼着喝葡萄酒变成后来的躲着喝葡萄酒。
不知道是工作累的,还是生活麻木的,我对葡萄酒的热情被频繁的喝酒消耗殆尽了。不得不说,过犹不及,或许保持热爱的方式是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