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那些千古流传的唐诗里有人预演了我们曾经意中的人生

作者:佚名      2022-07-12 19:01:31     108

从唐诗中看休闲文化_唐诗中的酒文化_唐诗中的丝绸文化

时光荏苒,盛夏已至,又是一年毕业季,校园到处都是穿着毕业服拍照的亮丽身影。

回想若干年的大学生活,喜怒哀乐有之、酸甜苦辣有之,临别时候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个时候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诗歌记忆再度袭来。

6月17日《人民日报》用古诗词向2022年毕业生表达祝福,掀起了一波古诗词毕业祝福热潮。

唐诗中的丝绸文化_唐诗中的酒文化_从唐诗中看休闲文化

表达对朋友的不舍,尽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果想增加一分劝勉,则不妨道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恩如山永世不忘,白居易的这句“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清新而真挚;人不如旧相见时难,“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几多痴情,“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更平添几分岁月沧桑。

虽然岁月变迁世殊时异,许多人仍会第一时间想到唐诗,三言两语就能引起内心深处的兴发感动,意象寻常可见、遣词造句无迹可寻,却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这就是唐诗的魅力所在。

不过,这或许也是它的不足之处,诗人西川就认为唐代诗歌的辉煌是以没有思想家为代价的,唐朝只要感受不要思想。

换一个角度想,唐朝诗人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他们的生活——无论是漫游、贬谪、行旅、离别、科举、得意、失意、怨怼……都是诗意栖居的一部分。

以开放的心态去感受用认真的态度在生活唐诗中的酒文化,这不就是大家心心念念的“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用刘禹锡的诗来说,就是“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那些千古流传的唐诗里有人预演了我们曾经意中的人生。

01

从唐诗中看休闲文化_唐诗中的酒文化_唐诗中的丝绸文化

漫游的气质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漫游是唐代文人,特别是初、盛唐文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是文人天生就应该具备的秉性,一是可以结交更多有学问、有见识的人,互相切磋以开拓眼界;二是可以师法自然,从名山大川自然风景中汲取养料,怡情养气。

王勃在《越州秋日宴山亭序》写道“是以东山可望,林泉生谢客之文;南国多才,江山助屈平之气。”即屈原之所以能写出好的作品是因为南国多秀美山川景色,游历可以助长文气。

唐朝文人漫游的典型是李白,在初盛唐时期,侠风盛行,相当一批诗人都写过《侠客行》、《少年行》等诗以歌颂侠客。

李白少年时就以侠自任,《新唐书·文艺传》中记载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李白的好友崔宗之在《赠李十二》这首诗里,说李白“袖中有匕首,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

李白双眼有神,神态潇洒,文武双全,充满了英风豪气。李白非常羡慕那种“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的生活,曾写诗说: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李白是个性情中人,有着原始野性般的生命冲动“有时忽惆怅,国坐至夜分;平明忽啸咤,思欲解世纷。”(《赠何七判官昌浩》)。李白在《上韩荆州书》中回顾自己的早年经历,说:“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正是青年李白思想性格的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

李白一生都在漫游中度过,从蜀中出游,历经湖北、江苏、安徽等地最后到达长安,进入朝廷,但是由于朝廷政治斗争的复杂,唐玄宗逐渐的疏远与猜忌,李白最终请求还山,最终又踏上了东游的路途,在汴京与高适、杜甫结伴同行,随后与杜甫来到东鲁“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白之后又南下浙江,在临行前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最后李白被流放到夜郎途中到了白帝城,但是并没有回到家乡,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曾解释这是因为李白有一种客寓性格,做客在外、寄寓旅途。

李白当初出蜀时在江陵遇到了司马承祯,写下《大鹏赋》,晚年临终之际写下《临路歌》仍以大鹏自比“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游”,漫游,李白就是一个行进在不同驿站的旅人,他的一生是对唐代漫游文化的最好诠释。

唐诗中的丝绸文化_唐诗中的酒文化_从唐诗中看休闲文化

唐诗中的酒文化_从唐诗中看休闲文化_唐诗中的丝绸文化

唐诗中的丝绸文化_唐诗中的酒文化_从唐诗中看休闲文化

《李白》(纪录片2021年)

02

边塞的向往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所谓边塞,指的是古代王朝与其他民族政权的边境地带,汉代就出现了边塞一词,《汉书》曰:“以边塞阔远唐诗中的酒文化,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

边塞寄托了唐人扬名立功的理想,成为他们畅想襟怀的所在,同时,大批文人前赴后继亲赴疆场,有着实际的从军经历和塞垣体验,成就了唐诗中一类独特的题材。

边塞诗以自信高亢、慷慨激昂为主要特征,不过随着国势的改变也出现了忧国伤时的叹息之作。

裴行俭在贞观年间明经登第,但是他喜欢用兵之术,诸如安营扎寨、前进后退、布敌料阵等等,这些他都很熟悉,最后两次率军大破突厥,立功塞外。

还有一个叫窦威的,早年“耽玩文史”后来他有几个兄弟,都不喜文墨,都是“以军功致仕”而得以“通显”。

从唐诗中看休闲文化_唐诗中的酒文化_唐诗中的丝绸文化

(唐)《游骑图》(故宫博物院馆藏)

从唐诗中看休闲文化_唐诗中的丝绸文化_唐诗中的酒文化

陈子昂书写了许多边塞送别诗,在他的一首题名《送魏大从军》的诗中,开头就写道:“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这是送行之作,先说匈奴未灭,于是就展示出其友魏大从容赴边的意义,使全诗充满一种激昂的情调。《送别出塞》“平生闻高义,书剑百夫雄。言登青云去,非此白头翁。胡兵屯塞下,汉骑属云中。君为白马将,腰佩騂角弓。单于不敢射,天子伫深功。蜀山余方隐,良会何时同。”

关心边疆战事,赞扬友人出塞的壮举,格调昂扬明朗。陈子昂了解军事和边塞情形的,在武后当政的时期,他曾经连续上了多篇有关安边制敌的奏疏,如《上蜀川安危事》、《上蜀川军事》等,条陈军国大计。

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九月,陈子昂从军跟随建安王武攸宜讨伐契丹,在军中的幕府做了一个参谋。武攸宜这个主将,轻率无能,可以说是一个庸才,屡战屡败。陈子昂就非常不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献计献策,却被武攸宣谢绝。

子昂失意之余,便登上当年燕昭王为招揽贤才而建造的那座黄金台,仰天长吁,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03

自我的坚守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党派斗争、革新运动以及宦官擅权,都给步入仕途、成为朝官的唐代文人们带来了难以预测的噩运,使他们置身于茫茫宦海,屡屡生出沉重的感慨。

朝中始终有一些绝不趋炎附势、在恶势力面前敢于斗争、宁折不弯的士人,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因正道直行遭到被贬甚至被杀的噩运,但其行为却受到当时人和后人的敬仰,这些人可以说是赢得了道义上的胜利。

韩愈、白居易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以韩愈为例,即可窥斑知豹了。早在贞元十九年,刚刚担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权高位重的贪官。

史书记载,这一年关中大旱,粮食颗粒无收,被饿死的百姓非常多,甚至有的人弃子逐妻以求活命。而当时的京兆尹李实为政极度残暴,如此灾荒之年,还要聚敛向皇帝进奉,对百姓哭诉不管不问,甚至向皇帝谎报道:“今年虽旱,谷田甚好。”

唐诗中的丝绸文化_唐诗中的酒文化_从唐诗中看休闲文化

韩愈对此非常气愤,他宁可得罪这位皇亲国戚,也要替百姓说话,于是写了一篇《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的章奏,揭露灾情,指斥李实欺上瞒下。章奏递到朝廷之后,自然就触怒了权臣,结果韩愈被贬到广东的阳山。按说,韩愈有了这次被贬的经历后,就应该在政治上成熟一些、收敛一些了,可是他仍然敢说敢做。

从唐诗中看休闲文化_唐诗中的丝绸文化_唐诗中的酒文化

凤翔法门寺

在十六年之后的元和十四年,唐宪宗兴师动众,迎接凤翔法门寺的佛骨,将之留在宫中三日,并历送各寺,以求取岁丰人安、国祚久长的福瑞。

据史书记载,佛骨来时,王公、士民们排成两列夹道迎接,有的人把家产拿出来奉献,有的人头顶燃灯,表示对佛的崇信。面对这种全民如痴如狂的景象,韩愈非常反感,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韩愈这时候是什么官呢?是刑部侍郎。从职权范围来讲,这事他可以不管,但是出于一片忧国之心和强烈的义愤,他挺身而出,上表切谏,于是就有了那份历史上有名的《论佛骨表》。

在这封表里,他明确指出:“事佛求福,乃更得祸。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与韩愈遭遇相似的还有白居易、元稹等人,他们也都在自己做拾遗官、做监察御史的时候,或写讽谕诗揭露现实,或多次上疏谏诤皇帝,并且实地纠弹不法贪官,最后触怒了这些官僚的利益,也触动了皇帝的利益,结果分别被贬到了江州和江陵,开始了他们的贬谪生涯。

04

逆境的倔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贬谪境遇中,柳宗元创作了大量或抒愤或写景的诗歌。

从唐诗中看休闲文化_唐诗中的丝绸文化_唐诗中的酒文化

首先是人所熟知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诗中的酒文化_从唐诗中看休闲文化_唐诗中的丝绸文化

诗作于永州,曾经被宋人范晞文誉为唐人五言绝句中的最佳者。诗的头两句用了一个“绝”,一个“灭”,见出环境极度地清冷寂寥;后两句一个“寒”,一个“雪”,更给这清冷寂寥之境添加了浓郁的严寒肃杀之气;而那位渔翁竟然丝毫不为这严冷肃杀所惧,执意垂钓,由此见出他意志的顽强、坚韧,精神的孤傲、劲拔。

从写法上看,作者采用层层排除和步步收缩的方法,先用“鸟飞绝”“人踪灭”将多余的物和人统统地剔出画面;视线由远而近,范围由大而小,从“千山”“万径”,最后缩小到一个“孤舟”,再最后集聚到独自垂钓的“蓑笠翁”身上。表面上看,视野中的景物是越来越小了,但是在读者的感觉中,独自垂钓的老翁的形象却越来越高大,就像电影里面的特写镜头,它的最后一点被加工,被放大,以至占据了整个画面,从而有效地突出了主题。

这首诗还采用了藏头法。如果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摘出来,就是“千”“万”“孤”“独”四个字,非常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严寒环境中,“千万孤独”的内在心理。

从唐诗中看休闲文化_唐诗中的酒文化_唐诗中的丝绸文化

与此诗相映成趣的,是柳宗元作于柳州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这首诗用词深刻狠重,情感激烈浓郁,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那种恒久的、刻骨铭心的思念。首句的“海畔”,说明居地荒凉遥远;次句的“愁肠”,说明思乡之情怀浓郁沉重。在远离故乡的海畔,空有思乡之情而不能归去,已经令人非常痛苦了,更何况那有如“剑铓”般的处处“尖山”,在不断地“割”着诗人的九转哀肠!

#

本期活动

祝福毕业生,你会选择哪句唐诗?有哪句唐诗让你念兹在兹?在留言区聊聊吧,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赠出本期主题图书《诗映大唐春: 唐诗与唐人生活》。

重回大唐,品味诗性人生。

-End-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中国白酒门户网www.460.net.cn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