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至半年报披露季。比亚迪(002594)、长城汽车(601633)、赛力斯(601127)等多家新能源车企陆续披露2023年上半年战绩,或缘于依托新能源技术优势,其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实现快速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伴随时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强势下,国内诸多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日趋提升。然而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业历经退补、疫情、价格战及残酷市场竞争后,潮水退去,市场将优胜劣汰渐向部分寡头企业集聚。
比亚迪等龙头战绩耀眼
时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呈蓝海之势。
此前比亚迪、长城汽车、赛力斯等多家车企陆续披露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告。乘着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比亚迪上半年业绩亮眼;理想汽车上半年销量超去年全年。但随着竞争加剧,市场份额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乘用车板块业绩分化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凭借新能源汽车销量强劲增长,市场份额呈王者势态。比亚迪预计,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05亿元至117亿元,同比增长192%至225%。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约为126万辆,同比增长95.78%。
业内人士认为,比亚迪作为国内电动车龙头,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公司持续发力高端化,腾势品牌陆续推出新车,仰望品牌冲击100万元价格带市场,方程豹聚焦细分品牌市场。同时,公司与地平线、英伟达等企业深度合作,补齐智能化短板,看好公司后续业绩表现。
再来看长城和理想上半年战况。长城汽车半年报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1.5亿元-15.5亿元,同比减少72.32%-79.47%。上半年,长城汽车累计销量为51.92万辆,同比增长0.14%。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3万辆。
不仅如此,理想汽车6月交付量突破3万辆,上半年累计交付13.9万辆,已超去年全年交付量。从2023年销量目标完成情况看,理想汽车全年销量目标为30万辆,完成率为46%。另外,赛力斯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2.5亿元-13.9亿元,去年同期亏损17.3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有所改善。
据了解,6月15日,国家五部委在江苏无锡、海南琼海、湖北荆门三地同时启动了2023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参加活动共有比亚迪、埃安、长安汽车、吉利、奇瑞、长城等28家各类车企,还有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广汽丰田、上汽通用等合资车企。此外,包括小鹏、哪吒、合创在内的新势力车企也在名单之中。
业内人士认为,伴随地方新一轮汽车消费补贴政策密集出炉,有望助推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暴增,预计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900万辆。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诸多车企加快推出新车型,不断地丰富产品矩阵。
市场向寡头企业集聚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当前国内品牌在新能源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企业表现优异,比亚迪、长安、奇瑞、吉利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或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势需求表现有关。
值得关注的是,从另个角度来看,伴随汽车产业整体智能化、电动化的转型,中国品牌汽车内部也在发生格局调整,车企间的分化也在加剧。
从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来看,零售量排名前五企业在中国品牌市场份额中占比或接近60%。据了解,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等新能源品牌,或都将成为其中的龙头企业。2023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约为126万辆,同比增长95.78%;吉利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57889辆,同比增长约44%;长城汽车累计销量为51.92万辆,同比增长0.14%。尤其是,长安汽车表示,未来公司将快速推进新能源板块发展,预计2025年新能源销量达120万辆,占比达40%。
业内人士认为,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拥有近三成的市占率,比亚迪之所以销量屡创新高,得益于其纯电、混动并举的均衡发展路线。同时,其产品推陈出新速度快,新一代产品如海豚、海豹等新款电动车均受到市场认可。不仅如此,新能源及混动车型的投放,也是吉利和长安销量增长的主动力。
但蓝海之下也不乏不及格的差生。曾经造车新势力“四小龙”之一的威马汽车,在2019年曾连续领跑造车新势力月交付量。但从2021年始,威马销量开启滑铁卢模式,2023年威马甚至不再公布单月销量。而威马公众号已6个月没发布信息了,也不知是死是活。此外,作为和蔚小理同一批次宣传跨界造车的企业,国内新造车势力元老之一的奇点汽车也于此前被申请破产审查。
这些车企或说已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新能源产业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业在经历退补、疫情及残酷的市场竞争,尤其是价格战洗礼后,部分车企出局符合客观规律。其原因是:首先,其难以摆脱补贴依赖症;其次,另一部分是缺乏创新机制和技术;再者,企业运营内外环境出了问题,产品难以进行量产或财力、物力等战略资源不足所致。
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车企的发展思维不同于传统车企,从补贴时代到市场化时代,车企要做好长期的战略规划。指望卖一批车就能实现盈利的粗放红利时代已过去,如今资本和市场对新能源车企的期盼是“放长线、钓大鱼”。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新能源车企只有拥有足够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强大的创新力,足够清晰的认知,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决心。让人能看到其高增长、高预期的发展潜力,才能持续获得投资者、消费者的青睐,避免在下一轮洗牌中被卷入中枪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