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舰
中建政研智库研究院院长、全国工商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建筑法》修订课题组组长
孙朋军
中建政研集团副总裁、企业服务事业群总经理
2022年对投资建设领域、建筑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最近几年行业动荡最大的一年。整个行业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国际环境动荡不安、新冠疫情反复延宕等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殊为不易。2022年又是孕育新机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历经三年的疫情防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全国上下对新的一年经济恢复充满信心和期盼。2023年,预计在经济回暖的态势下,建筑业也将迎来创新发展的契机。
一、2022年建筑行业从煎熬中转型突破
2022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311980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降低约4.5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为83383亿元,同比增长4%,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建筑行业的国民经济支柱地位稳固。2022年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10145.0亿元,同比增长0.9%。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2895.4亿元,比上年下降10.0%;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4%,制造业投资增长9.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并不亮眼的行业整体数据掩盖了2022年建筑行业内部发生的变化。2022年,作为行业专业服务人士切身体会到了不同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在这一年的煎熬、奋进、转型、突破,与行业发展同呼吸、共脉搏,切身感受到这一年的酸甜苦辣。
建筑行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房建市场的下滑和萎缩。房建是建筑行业最大的细分领域,十几年来占比一直维持在60%-65%之间。房地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信贷的比重接近40%,房地产业相关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50%,房地产占城镇居民资产的60%。房地产行业的全面负增长严重影响了房建领域的市场规模,2022年与上年相比,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2895亿元,下降10.0%,其中住宅投资100646亿元,下降9.5%;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下降7.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下降7.3%;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39.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39.8%;房屋竣工面积下降15.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下降14.3%;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8%;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6.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3%。各项指标全部负增长,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房建业务发展,这一点尤其影响依靠地产房建业务的大量建筑民营企业。
据笔者走访调研发现,裁员、降薪、债务违约、暴雷等成了近年来地产行业的热词,而其带来的震荡扩散到上下游企业,资金链一个没跟上,都有可能全盘皆输。南通三建、南通六建标志性的破产以及南通铁军大面积陷入经营困境是这一市场形势的缩影。云南、河北等省份一些特级资质、一级资质建企申请破产重组或清算,有的建筑民营企业业绩拦腰斩断,步履维艰,已不是偶然现象,地产企业大量暴雷,市场对此已经见怪不怪。2022年,中建政研与全国工商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联合调研并发布了《2022年中国建筑行业民营企业200强调研分析报告》,从调研统计结果和走访调研反馈来看,房建业务的下滑对建筑民企的影响非常大。
相比房建市场的下滑,基础设施领域相对较好。2022年4月份的财经委第十一次会议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会议主题,要求“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固定投资统计数据,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4%。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3.6%,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0.1%,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7%,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有效对冲了地产下滑对房建市场的影响。尤其是水利领域,中建政研综合政策研判、市场动向从2022年开年就一直呼吁行业内重点关注水利市场,2022年预计完成投资会超过万亿元,“十四五”期间看好该细分领域的持续发展。
房建领域、基础设施领域可以看作是2022年建筑行业需求端的变化特点,叠加行业供给端的激烈竞争、行业结构的深层次变化、技术进步与创新变革、整个行业面临的人口问题和资金问题、行业政策导向等多重因素,一年干下来对行业大多数从业人士来说肯定是五味杂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2022年以及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从行业繁荣走向公司繁荣”应该最为贴切,2022年已经经历过这个发展态势,未来仍将维持这一发展趋势。过往整体行业高速增长的行业繁荣局面之下,绝大多数行业企业享受营收和利润增长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未来发展态势一定是分化的,龙头企业等优秀企业持续做大做强,大量的兼并重组和市场出清并存,分层生存和竞争格局会越来越明显,“马太效应”会更加明显,优胜劣汰、胜者为王成为主基调。
二、“铁杵磨成针”时代到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中建政研尝试以“天气预报员”的视角,分析行业发展的趋势,希望整个行业高度重视长期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2023年经济恢复、市场反弹、地产探底回升等短期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
1.建筑行业由“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这是由中国迈入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的大规律决定的,行业进入成熟期和稳定增长期,建筑行业很难再呈现持续超过GDP的增速,行业走过了“黄金十年”、“白银十年”,已经开始进入“青铜十年”。这一变化影响了行业的竞争态势和结构,是“从行业繁荣走向公司繁荣”的根本所在。
2.“人口”和“资金”成为全行业的突出问题。中国人口增长率持续下滑,加上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偏好和人才需求变化,由此带来的行业劳动力问题成为全行业的显性问题。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持续提升、劳动力短缺、人才难求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装配式工业化、产业工人、建筑机器人、造楼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技术变革皆为应对此趋势而来。“资金”成为全行业的另一个突出问题,结合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财政货币政策、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因素综合判断,资金紧张、缺钱仍将维持较长时间,投融建运一体化会大行其道。
3.“百花齐放”转向“我花开后百花杀”。即“从行业繁荣走向公司繁荣”。竞争态势日趋白热、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优势企业主导的行业并购重组风起云涌,分层、差异化生存竞争格局加快形成。八大央企新签合同额全行业占比近年来增长迅速,2021年占比达到了42.1%,2022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更是达到了48.7%。八大央企的新签合同额增速远超行业整体增速,其集中度会持续提升,大量的行业企业被挤占了市场份额、挤出了市场。中建政研还发现了一个普遍规律,在央企“攻城掠地”的同时,地市级建筑企业也异军突起。这类建筑企业往往归属于地方政府平台类公司,在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受益于地方政府就业、产值、利润、税收诉求,以及增强平台公司收入、盈利能力以提升融资能力等诉求,该类企业的经营规模快速增长,超过央企、省级建筑企业的增速。综合来看,行业民企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压缩,尤其是在不平凡的2022年更为明显。
4.“各管一段”转向“战区联合作战”。行业企业围绕价值链、产业链、业务领域、地域市场进行全方位商业模式变革,投融建运一体化、建投化、EPC、PPP、EOD、TOD等成了关键词。市场态势和客户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倒逼行业企业进行各种商业模式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
5.“单打独斗”转向“合作共赢”。在建筑企业转型过程中,由原来的单打独斗,逐渐转向“抱团取暖”、“生态共建”,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同谋划,从单体的项目合作向上规模的综合开发项目转型。
6.“低水平重复”转向“高质量发展” 。技术变革和政策变化引领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BIM、EPC、装配式、绿色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市场化等是方向。
7.“三板斧” 转向“铁杵磨成针” 。机会主义导向的“三板斧” 成功经验失效,长期主义导向的核心竞争力锻造是未来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个转向体现在市场经营、生产履约、经营管理等方方面面,靠经营资源和机会、联营合作、资金优势等“三板斧”式机会主义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品牌影响力、技术研发、资质信用、产业链一体化、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精细化运营管理优势(经营、成本、进度、安全、质量)等“铁杵磨成针”式长期主义导向的核心竞争力时代来临,扎扎实实练好内功是建筑企业的必然选择。
2022年,建筑央企的持续增长、地方建筑国企强势增长、地方政府平台公司下属建筑企业异军突起,民营建筑企业受到极大挤压、并购重组和市场出清步伐加快、投融建运一体化大行其道、装配式/EPC强推落地、“双碳”市场成为行业转型新引擎这些具体的行业发展趋势表现的异常明显。
三、推进”三化融合“,拓宽市场发展空间,迈向高质量发展
“三化融合”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建筑业新型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工业化是基础,信息化是手段,绿色化是目标。不管是什么量级的企业,都要在“三化融合”的大浪潮中,突破重围、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每个企业的行业地位、市场领域、规模、人才、资源、经营管理水平各不相同,应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策略必然不同,这需要针对每个企业的自身情况作出综合判断,中建政研结合多年来服务各类建筑企业的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各类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对于建筑央企、大型国企等头部企业来说,投融建运一体化以及在投融资、运营环节的专业化必然是要做的功课。建筑企业积极推动专业化、区域化、区域深耕、立体经营、EPC、装配式与工业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全细分领域拓展、全产业链布局与协同、全过程商务管理、“双碳”转型、人才吸纳培养等是可选路径,在做细、做深、做专、做强上下足功夫。
对于行业中下部企业以及2022年受到严重挤压的建筑民企来说,勤练内功是发展之道。建筑民企要坚定“两个毫不动摇”大背景下的发展信心,充分利用好2023年难得的行业反弹机会,在练内功上持续精进,打牢发展基础。中国建筑行业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对比国际经验,未来大中小各类企业发展空间足够大。中建政研发现,建筑民营企业往往面临着活难揽、钱难融、人难招、账难要等诸多问题,近年来将有超过50%民营企业举步维艰而逐渐‘困’死,建议建筑民营企业通过“傍大款抱大腿”、用好资源整合、积极参与混改、联合重组、插上科技的翅膀、奔向专精特新、投身市场新浪潮、参与乡村振兴、共同谋划项目等一系列应对之策寻求突破,在发展战略、商业模式、经营策略、核心能力等长期议题上深下功夫,寻求可持续发展策略。
对于省级和地市级等建筑国企来说,跨地域扩张成为最关键的课题。省级和地市级等建筑国企要逐渐摆脱对区域资源的依靠,以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强化市场经营能力,逐步走向全国、走向全球是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总之,2022年动荡的行业发展态势让行业各类主体感受到了以往难以体会到的复杂感受,希望建筑企业能够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姿态、更加理智的策略,在2023年、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转型升级中突破重围、创新发展,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公众号只作为公益性宣传,如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的,请及时联系本公众号,以便于立即删除该作品

业绩探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幕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