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读书会|【企业史读书会第32期纪要】附第33期预告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7-25 10:55:14     24
【编者按】2023年7月20日晚,第32期企业史读书会在线上如期举行,阅读书目为史国衡所著的《昆厂劳工》。本期读书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与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联合举办。
     第33期读书会将于2023年8月10日晚上19:30召开,由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兰日旭老师主持,阅读书目为林耀华的《金翼》,敬请关注!




本期读书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高超群老师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山西大学、太原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师范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学者、硕博士生及企业界人士参与了本次读书会。

在主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静宜同学从本书背景、问题意识、研究方法、主要内容、结论全面介绍了本书并作出了评价。本书的作者史国衡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研究者,也是“魁阁”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民国政府组织“工厂内迁运动”背景下,史国衡结合“农民进入现代工厂”这一现象,探究我国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渡时后方新兴工业所遭遇到的问题。史国衡选取了昆明的一个国营军需兵工厂,以劳工的角度出发,进行社会学调查研究。他从工人的来源和入厂目的、工作态度和效率、工资、消费和福利等角度对工厂的劳工进行了调查,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厂风”不良是造成工厂效率低下的原因。并从工厂内部团体关系的角度出发,将影响工厂效率的因素归结到工人的心理层面,这是本书的一大创新点。由此,作者认为在战时内地,新式工业和旧有的农业是两套不同的生产系统,从旧的环境发展新式工业,新与旧两方面免不了会产生冲突,这就要求工厂在管理工人的时候不能仅仅依靠科层体制与“技术管理”,更要注重人心的教育。

在评论环节,长治博物馆馆员焦羿琛首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作者的学术背景,随后他从规训与控制的角度指出《昆厂劳工》反映了转型时代工厂“治理术”的混杂,他认为本书所反映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情况,书中一直在强调“自然而然”形成的秩序与工厂制度的冲突和工厂制度治理的无能,即在“昆厂”这个环境中,不同人物和不同事情显现了不同“治理术”留下的痕迹,而不同痕迹在另一个环境中的反应,呈现出不同程度“治理术”的混杂。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程诚同学从昆厂的管理者、昆厂劳工的效率和爱国心等方面对昆厂的情况做了一些补充,他还介绍了同时代的其他调查,如《保德调查》《寻乌调查》。程诚同学认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由统盐关转向借债与通货膨胀,生产能力未能改进,组织能力甚至退化,已经不能适应抗战后的新局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兆涵同学以“农民如何转变为工人”作为切入点浅谈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他从研究方法、本书结论以及其他劳工研究这三方面展开,在研究方法方面他认为作者使用了功能主义分析方式,并举例加以说明;在本书结论方面,他认为“农民转变为工人”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归因于费孝通所提出的“新式工业兴起引发的一种社会解组的现象”,最后他通过大生纱厂、民生公司以及郑州棉纺织工业基地这三个例子,为我们介绍了昆厂之外的其他工厂为解决这种“社会解组”所带来的问题而做的努力。

在自由讨论环节,主讲人张静宜同学对高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回应,她重新梳理了最后两章,认为农民在工厂中很难学到技术的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工厂里只有比较聪明的帮工才有机会上机器进行操作,大多数工人都沦为干杂货的小工。其次,农业技术和工业技术之间存在差异,农民需要克服在农田里养成的习惯,如动作迟缓、缺乏时间观念等。因此作者提出不应纠结于让这一代的农民进入工厂工作,应该着眼于吸收这一代农民的子弟,教化他们使之成为新时代的工厂领袖。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曲冠青同学认为书中对工人的形容——“痛快”一词体现出当时的工人并没有现代化的表现,那么是否还能用本书的内容解释“从经济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这一问题呢?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程诚同学认为“痛快”一词更多的是来形容工人因在工厂里得不到尊重而产生的不满情绪。南京财经大学姚清铁老师认为工人的“痛快”希望得到精神层面上的满足,追求的是幸福感,而由“经济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这一问题涉及到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这是一个效率提高的过程。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们追求的是效率,但是从非经济学角度来看,人们追求的应该是幸福。

在总结环节,李玉老师首先从劳工、福利、管理以及社会化的企业几个方面谈论了本书对于企业史的意义以及企业史视角下本书的价值与局限。李老师认为从企业的社会属性来看,企业是一个小社会,长期以来我们研究企业更多考虑的是它的效益,但今天我们发现“以人为本”也很重要。因此,企业史研究需要引入社会学的视角与方法。最后李老师指出目前企业史研究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关注实情与实态,以及研究问题的进入维度要由经济学向社会学转变。

兰日旭老师分享了他的三点感想,首先本书的问题意识非常明确,即研究工人从沿海转向内地后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对问题意识的精准把控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接着兰老师指出本书的研究对象跟结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清晰的,即都是围绕劳工来展开。最后兰老师认为这本书可以用来解释外来移植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即如何使外来技工与本土的工厂相适应,这两者之间的问题可以被理解为:已经具备现代企业意识的一些人与不具备现代企业意识的人之间产生了偏差,由于缺乏管理层的引导从而出现了劳工之间的分化。

本次读书会历时三小时,于22:30分结束。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

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


推荐阅读
转载 | 《从学科分野看经济史研究现状与未来》高超群
书单|哈佛企业家史研究中心“企业家史研究丛书”
1994年至今《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刊企业史文章(上)
1994年至今《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刊企业史文章(下)




END


排版:杨新辉
执行主编:吴风妹

终审:Richard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