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葡萄酒的平衡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7-20 07:52:21     15

葡萄酒的平衡包含有口感的平衡、香气的平衡、口感与香气的平衡、以及外观与风味的平衡。
1. 味感之间的相互作用:
甜、酸、苦、咸、鲜各种呈味物质之间相互掩盖、相互叠加、相互增强、相互抑制。在我们分别品尝甜、酸、苦、咸四种基本呈味物质的溶液时,会发现只有甜味才使我们感到舒适,才是我们喜欢的味道。实际上,我们比较喜欢那些柔和、圆润和甜的东西;而对于其它的味感,只有当其味感很弱,或者被甜味掩盖减弱时,我们才会接受它们。但是,其它的这些味感对于使混合物具有味觉厚度又是必需的。比如我们更喜欢同时具有咸、酸、苦味的,但又被适当的甜味掩盖的饮料(甜味↔酸味+苦味味感之间达到平衡)。与这些饮料比较,单纯的糖液就没有什么滋味和诱感力了。
简单而言,甜味是酸、苦、涩、咸的“弱化剂”,比如:甜味和酸味、甜味和苦味可以相互掩盖;糖的存在,可以推迟苦味和涩味出现的时间,糖的浓度越高,这一作用越明显,甜味物质酒精对涩味的影响除外(酒精不仅不能掩盖涩味,而且在后味上会增加涩感)。而咸味则是酸苦涩味的“放大器”,咸味只会突出过强的酸、苦、涩味,同时咸味也可以强化对甜味的感觉。不良味感之间又会相互叠加比如苦味和涩味可以加强酸感,使之后味变得过强;酸味可加强涩味(涩味则始终被酸加强);酸味开始可掩盖苦味,但在后味上会加强苦感。
在一定浓度范围,各种呈味物质的味感可达到一个平衡,在这种平衡条件下,人的味觉反应舒适,说明这些物质之间或其构成的整体的味感之间是平衡的,和谐的。
2. 葡萄酒的味感平衡:由于葡萄酒中的咸、鲜基本可以忽略,所以主要表现为甜、酸、苦之间的平衡:酸味+苦味。

由于白葡萄酒很少含或几乎不含丹宁,所以它基本不具备苦味和涩味,其支撑体主要由甜味和酸味物质构成。对于干型葡萄酒,由于含糖量<4g/L,甜味简化为酒精带来的甜。
干白的味感平衡式为:酒度酸度
甜白的味感平衡式为:糖度+酒度酸度
干红的味感平衡式为:酒度酸度+苦味
甜红的味感平衡式为:糖度+酒度酸度+苦味
可以将红葡萄酒的味感质量按下图分为三大类: 
1. 第一大类:处在较理想的平衡点的红葡萄酒则肥硕而丰满; 
2. 第二大类:处于虚线下半部的红葡萄酒,其酒度低而以酸味和苦味为主,总体味感表现为粗糙;‍‍
3. 第三大类:处于虚线上半部的红葡萄酒,其酸度和丹宁含量均过低,酒度高,葡萄酒平淡而柔弱。
葡萄酒的味感是各不相同的呈味物质的味感的函数。此外,这些味感形成了葡萄酒的厚度、形状,从而构成和谐度各异的结构和立体感。即这些呈味物质构成了葡萄酒的骨架。好的葡萄酒,其味感之间必须平衡,即达到不同部分相互衬托、相互促进的最佳比例。
3. 葡萄酒的气味平衡:各种气味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累加、协同、融合和掩盖作用,气味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呈味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复杂。气味之间的平衡即各呈香物质按一定浓度、一定比例及一定的相互作用方式,达到令人舒适、给人愉快享受的程度。
典型的气味不平衡的例子如:当人为调整酒度达4度以上时,由于人为提高酒度过高,则酒精的掩盖作用使人的嗅觉上只感到酒精的刺激感,酒气(二类香气)明显地降低了一类香气,果香、花香被掩盖了。
4. 葡萄酒的口感与香气的平衡呈味物质参与香气的构成,香气也参与味感的构成。
4.1 呈味物质参与香气的构成
呈味物质作为葡萄酒的支撑体,一方面参与葡萄酒味感结构及立体感的构成;另一方面参与香气的构成,影响香气的种类、浓度。比如,
构成葡萄酒干浸出物的非挥发性物质会影响(降低)气味的浓度。
含糖量过高,一般会降低香气的浓度;但是糖可加强某些萜烯类物质的气味,比如玫瑰香品种的香气。
酸是构成香气的最主要的支撑体。所以在工艺上为改善酒的香气,可以在不破坏味感的前提下,适当提高酸度,使香气释放出来。
- 单宁会降低葡萄酒的果香。
    - 所以在工艺上通过控制浸渍作用,从而控制单宁含量,而获得白、桃红、红等不同类型的葡萄酒。而这些葡萄酒的香气类型和浓度是有所差异的:白葡萄酒的果香最浓,桃红葡萄酒的果香有所降低,而红葡萄酒的香气则比较复杂。
    - 在白葡萄酒的酿造中,为改善其香气质量,采用迅速出汁、分离,获得澄清的葡萄汁,其目的是为去掉过多的酚类物质。
    - 白葡萄酒的支撑体主要是酸,同时由于其后味的香气不会被丹宁的持续性所掩盖,所以白葡萄酒的支撑体与香气的关系更容易被感知。
    - 对于红葡萄酒,由于丹宁会使果香减弱,红葡萄酒的丹宁含量越低,其果香越明显,越舒适。根据丹宁含量的不同(即根据酿造方式不同),其香气表现也不同(香气质量不同)
        1)一类是丹宁含量较低的(即浸渍时间短,程度弱),其具葡萄品种香气的柔和的葡萄酒。如新鲜红葡萄酒,常在新酒时饮用。
        2)第二类是肥硕、厚实,强调陈酿香气的葡萄酒。其来源于浆果浸渍作用的酚类物质含量适当。这类红葡萄酒在适当的味感和贮藏必需的丹宁支撑体的基础上,保留了一类香气的清新感。从而,来源于葡萄浆果的果香与所获得的陈酿香达到一种很好平衡关系。
        3)第三类是香气不平衡的葡萄酒。由于酚类物质含量过高(原因是原料不好,又加强浸渍作用)。葡萄酒耐贮性很强,但在陈酿过程中始终保持其苦涩味,葡萄酒的果香基本被丹宁所掩盖。气味体现了木质味,口感上苦、涩、酸。
4.2 香气参与味感的形成
芳香物质一方面形成香气,另一方面芳香物质也参与味感的形成如酒体的结构、肥硕等特征。并且气味的和谐可补充、完善支撑体的和谐。如一些白葡萄酒,虽然其酸度很高或很低,但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芳香特性,则仍然可表现得非常和谐;而对于不具香气的葡萄酒,却难获得可为人接受的味感和谐度,尽管想努力使其味感结构获得平衡。因此,在酿造白葡萄酒时,应尽量使用芳香型葡萄品种。
总之,优质葡萄酒必须达到各种感观特征的平衡。即优质葡萄酒不仅要呈味物质之间(各种味感)平衡、呈香物质之间和谐,而且要外观、口感、香气之间达到平衡。 
- THE END -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