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后,中国的酒类出现了一个新品种,那就是烧酒,明代按酒品划分,主要分为米酒(黄酒)、药酒、烧酒、葡萄酒等四类。
清代的酒按酒品划分,主要分为黄酒、麦酒(啤酒)、葡萄酒、烧酒、乳酒、洋酒、药酒、果酒等八类。
进入现代社会,酒的种类繁多,分类标准不一,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三种:一是按酿造工艺划分,主要分为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和露酒四类。根据GB/T17204—2021《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中对于发酵酒的定义是:以粮谷、薯类、水果、乳类等为主要原料,经发酵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的饮料酒。这类酒酒精含量较低,一般在2至20度之间,刺激性小、固形物含量较多,如黄酒、啤酒、果酒、葡萄酒等。
同样在GB/T17204—2021《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中对于蒸馏酒的定义是:以粮谷、薯类、水果、乳类等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蒸馏,经或不经勾调而成的饮料酒。这类酒糖化发酵几天至几十天不等,含有酒精量比较高,一般在38度至70度左右,刺激性较大,固形物含量极少,这类酒主要有白酒、威士忌、伏特加、金酒、白兰地、朗姆酒等。
在GB/T17204—2021《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中对于配制酒的定义是:以发酵酒、蒸馏酒、食用酒精等为酒基,加入可食用的原辅料或食品添加剂,进行调配或再加工制成的饮料酒。用这种工艺配制成的酒,一般酒度较低,若以发酵酒为底酒兑制而成的酒,其酒度在20度以下;若以蒸馏酒为底酒兑制而成的酒,其酒度最高能达50度,这类型的酒主要有保健酒(滋补性药酒)、汽酒、利口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