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的底层逻辑,变了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6-22 06:38:34
19
被怼“太啰嗦”、“你到底想说些什么”...如何一开口就讲重点?即兴发言如临大敌,语无伦次,如何快速整理思路、逻辑表达?如何讲故事?点击预约,6月18日晚8点,Sophie老师与你分享。
说白酒行业普遍发生了价格倒挂,很多白酒的实际零售价,卖得比出厂指导价还低。有意思在哪儿呢?太淡定了。经销商很着急,品牌商很上火,但你一看底下的评论,很多人都很淡定。价格倒挂一点怎么了?买茅台不还是照样要抢?去饭局不还是照样要摆上?难道在中国,白酒还能有卖不出去的一天?不怪网友太淡定。只能说,在中国,白酒作为一个商品,乃至一门生意,实在是太特别了。白酒的头部企业,增长率可以年年两位数,利润率也个个都是两位数,远超其它行业的龙头。可是,为什么?凭什么?白酒到底有什么特别的?有什么底层逻辑?以后也会一直这么强势吗?今天,就聊聊我对白酒行业的几点思考,不管你喝不喝白酒,希望都能对你有启发。
中国的白酒,有点奇怪
茅台的产品,可不止“茅台”。你去搜“茅台”,出来的除了常被抢没了的飞天茅台外,还有华茅、王茅、赖茅、王子、迎宾……但简单来说,茅台的产品,可以分为“茅台酒”和“系列酒”两条产品线。系列酒,价格更亲民些,从每瓶大几百到100多元都有。2022年,上千块一瓶的茅台酒,卖出了3.8万吨, 收入1078亿,毛利率94.2%。几百块一瓶的系列酒,销量3万吨,收入近159.4亿元,毛利率77.2%。从销量、收入、到利润率,都是定价更高的茅台酒系列表现更好。这正常吗?看看国外吧。比如,尊尼沃克(Johnny Walker)。作为世界上最大最知名的烈酒品牌之一,尊尼沃克旗下也一样有很多产品线,从金牌、红牌、黑牌、绿牌到蓝牌……口味各不相同,价格也各不相同。尊尼沃克也有贵的。比如蓝牌,价格也定位在高端,一瓶折合成人民币800-1000多元,和茅台的茅台酒系列差不多。但蓝牌卖得最好吗?不是。尊尼沃克卖得最好的,并不是1000元档的蓝牌,而是100多元就可以买到的黑牌,价格相当于茅台的系列酒。为什么?都是烈酒,为什么国内国外的市场选择会截然相反?
白酒的底层逻辑
你去参加宴请,很少会有烈酒。烈酒大多是在酒吧或家里喝的。哪天兴致来了,稍微倒上一点,先闻一闻,再小口小口地啜饮。喉舌间是辛辣还是醇厚?鼻腔里是花果香还是烟熏调?自己慢慢品。而只有特别喜欢,或特别宽裕的,才会去买最贵的蓝牌。中国的白酒,大多会被放在车子后备箱里,摆到饭店的餐桌上。毕竟,有多少人会专门去买几瓶茅台放在家里,供自己小酌的呢?买茅台的人,基本上不自己喝。喝茅台的人,基本上不自己买,更常见的场景是,今天一个小老板,到处见人谈生意,他就很可能买两箱茅台,放在车子的后备箱里。晚上请人吃饭时,也可以请司机拿个两瓶上来,放到包间的餐桌上。200块的白酒,对应200分的重视,1000块钱的白酒,对应1000分的重视。中国白酒的属性,已经远不止是自用,而是礼品,是社交。国外的烈酒在自家的酒柜里,国内的白酒在车子的后备箱里,饭店的餐桌上。听起来有些道理。但这些道理,此时此刻,很可能正在被颠覆。
看懂白酒
“你把这杯酒喝下去,我给你签。喝1杯,给你签 100 万单子,喝2杯,给你签 300 万。”每喝一杯酒,都可能是一种测试和确认,测试“你”对“我”是不是真的服从,确认“我”对“你”有没有支配权。测试和确认一通过,双方的关系就拉近了,我信得过你了,我可以和你交易了。每喝一杯酒,理智也可能就被麻醉了一分,情绪上头,感情上涌,什么都好说,什么都能说。而交易的最主要两大阻力,一个是 “信息不对称”,一个是“信用不传递”。但是,喝得狠,就一定代表真的服从、真的忠诚、真的值得信任吗?看起来醉了,说出来的就一定是真话吗?作为解决“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促进交易达成的工具,白酒被很多人用了很多年。当然是有效的。在80年代,小老板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得靠组饭局,认识人,喝酒,打听。但现在呢?科技进步,有了互联网,有了微信,有了5G……很多信息,不用再靠喝酒,很多沟通,不用再靠饭局。白酒,依然还是一个有效的抓手,但小老板的手里,还同时有了更多的抓手可选。以前,要确保对方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能都得先约个饭局聊聊。拉一个双方都放心的中间人,喝一场“我干了、你随意”的大酒,推杯换盏,摸排试探。但现在,要确保“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你大可以用合同、支付宝之类的第三方工具,解决信任问题,降低交易风险。法制、科技…这些工具的发展进步,更高效地解决了交易的阻力。商业文明,也因此得以进阶:更少依赖潜规则,更多依赖明规则,更少基于关系,更多基于价值。举个例子,今天,很多做跨境电商的人,都可以每天和全世界各地的客户,不见面就把生意谈定。白酒,依然还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不再是唯一的,最高效的工具。在属性上,礼品、社交的价值开始降低,自用的比重开始上升。听起来好像也不错?但白酒行业的人,会不会要捏一把汗?毕竟,原本是社交刚需的白酒,几乎是饭局必备,现在转向自用属性,要靠口味竞争了。这样发展下去,白酒会不会市场规模萎缩,甚至被完全取代?
看懂人生
首先,虽然自用属性会上升,但白酒的社交与礼品属性依然在。只要基于关系的文化还在,饭局就还在,白酒也就还是那个摆在那儿就能定义饭局级别的社交通货。就算解决交易效率的可选工具变多了,白酒依然还是一个可以解决信任与信息问题的工具选项。现在,大家现在好像有个基本的共识,就是年轻人不喝白酒了。正是二三十岁的年纪,三五度的啤酒,七八度的果酒,就已经能美滋滋地微醺了。2022年,京东超市的一份白酒消费趋势报告表明,31—40岁用户所占白酒消费的比例高达47%。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白酒行业消费白皮书》也显示,80后甚至90后逐步成为白酒消费的主力人群。茅台集团原董事长李保芳,就曾在2018年聊过这个担忧。“我小时候也特讨厌茅台,但是等我有了人生阅历、吃了很多苦头以后,我觉得茅台还是很有意思的。”为什么?抛开社交和礼品属性,喝白酒这件事的“意思”,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越往后越能感受到?生理上,当年龄渐长,啤酒喝两杯就撑,灌一肚子都不能微醺时,度数更高的白酒,只需要抿几口就能成全你。心理上,当上有老下有小,医疗费、补习费、车贷、房贷一重重压过来时,不但有“酸甜”,还有“苦辣”的白酒,可以和你共鸣。
最后的话
白酒和其它酒不太一样,有着与国外截然不同的市场反应:“越贵越好卖”。不一样的市场反应背后,是不一样的底层逻辑:“社交为主,自用为辅”。而白酒的底层逻辑背后,是商业的底层逻辑:“交易”。理解了这层逻辑,就能更好地理解白酒:“搞定信息,搞定信任”。也能更好地理解白酒的未来:“当商业文明进化到更高阶,白酒未必是最高效的交易工具。”白酒的底层逻辑,也因此会改变:“白酒属性里的社交比重会下降,自用比重会上升。”比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点击下方图片,加入刘润老师唯一付费问答圈子
一起把别人的顿悟,变成你的基本功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