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底,刘志丹在红二团和安塞县游击队的护送下,离开陕甘边的南梁地区,经安塞到达安定。在北上途中,为尽可能避免跟国民党沿途驻军交锋,绕开据点驻军前行。从胡平头动身,行至安塞县高桥镇的拉平川时,天色尚早,但因前边就是高桥镇,部队只得暂停下来。
高桥镇是肤施通往保安的一条大道,是刘志丹北上陕北苏区安定县必经之路。高桥镇寨子修在镇子的西山畔,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寨子里驻守民团100余人,寨堡上守军的火力可封全镇街道和千米通行大道。高桥镇距肤施县城四五十里路,如果硬打,一旦拖长时间,不但会延误北上日期,而且会引来肤施县城国民党军队增援,那就麻烦了。
刘志丹与红二团政委胡彦英商量后,决定在天近黄昏、视线模糊不清的时候,先派出一连队伍,把寨堡守军唯一的寨门包围起来,摆出一个迷魂阵,趁着寨堡里一时未能弄清红军虚实,保证大队人马安全通过。
夜幕刚一降临,早已隐蔽在高桥镇对面小树林的一个连,即向镇子方向的大路开来。寨堡守军以为红军要攻打寨子,顿时一片慌乱地叫喊:“红军来了!”
守军连忙在寨墙上架起枪炮,向走近寨堡的红军摆出一副作战的架势,准备开枪。寨堡下的红军立即喊话:“我们是借道通过,如果伤我人马,那真的就要攻打寨子了!”
寨堡守军一听说红军是借道,不是攻打寨子,不敢开枪了。
刘志丹一声令下,红军大队人马紧随前锋连之后,浩浩荡荡开进镇子,顺利通过。部队走出镇子好远,寨堡上的守军才乱放一阵枪炮。刘志丹笑着说:“这是国民党驻军交差和报功的枪炮声。”
离开高桥镇向北行走两天,到了安塞县的李家塌。李家塌寨子是国民党军队在安塞县境内的一个坚固据点,寨堡里驻守着唐海鳌的民团200余人。部队原打算在拂晓前通过这个据点,因路途耽误,赶到李家塌寨子时,天已大亮。
这时要举兵强攻通过这个据点,队伍太少,绕道行走路程又太远,刘志丹沉思一番,最后决定强行通过。他先派出一连队伍,沿西山向寨堡包抄过去,安塞游击队顺河沟直插山寨城门。
寨子上的守军突然发现山沟里有两路红军开来,慌忙开了枪。抢先逼近寨堡城下的红军先头部队向守军喊话:“不要开枪,我们是路过此地,要你们团总说话。”
几分钟后,寨墙上出现一个人说:“我是营长,请说话。”
先头部队的连长严厉地说:“我们是路过此地,你们马上停止打枪,如果敢伤我一人一马,就要十倍百倍讨还,红军就要攻打寨子!”
这时,刘志丹率领的大部队有意隐蔽在先头部队后边,战士们的呐喊声响彻沟谷。寨墙上那个营长听得真切,连忙一边指挥守军往寨墙上搬运滚木循石,防备红军攻打寨堡,一边在寨墙上回话:“你们通过可以,但我们要打枪,不然不好交差。”
刘志丹明白了那个营长的意思,命令号兵吹起前进的军号,大部队在寨堡守军朝天鸣枪的“欢送”中,高举红旗井然有序地从李家塌的寨堡城墙之下横穿而过。部队一路有惊无险,顺利进入安定县境苏区。
当晚,部队在一个村庄里宿营休息,有一个名叫杨成森的青年学生跑来要求参加红军,但部队一个管人事的人员听说杨成森的父亲是个地主,一口拒绝。
刘志丹一贯主张主要打击土豪劣绅,但对非罪大恶极的大小地主都不斗争,还可以分给一份土地;对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能工作的,尽量吸收进来为革命工作。他得知此事后,便对那个管人事的人说:“阶级社会是几千年形成的,个人出身不能选择,但走什么路可以选择。杨成森既然愿意革命,就应该接收他。”
杨成森入伍后,开始当粮秣员,后来从事后勤工作和党政工作。由于本人表现好,工作积极,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民政部部长助理等职。刘志丹正确对待出身不好的知识分子,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到革命队伍中,不少人后来锻炼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红军领导骨干,杨成森只是其中一例。
刘志丹对革命阵营中犯错误的同志从来都主张采取挽救教育的办法。在陕甘边时,一次有个小红军战士因怕到远地方打仗,跑到国民党统治的白区亲戚家躲了起来。红军里还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大家都很生气,有人建议派部队去捉拿他。
刘志丹知道后说:“咱们到他家,先和他父母谈谈。”
这个战士的父母一见刘志丹就说:“孩子年纪小,没出过远门,恋家,我们叫他回来。”
这个战士最听父母的话,果然回来了。父母当着刘志丹的面对儿子说:“红军革命是为了让穷人翻身的,你还逃跑,太没出息了。”
这个战士说:“我离不开爹妈。”逗得大家都笑了。
刘志丹说:“好了,可免处分,今后可要好好干!”
这件事情发生后,刘志丹十分注意一些战士的想家情绪,部队打仗每到一个地方,如果有战士的家在附近,他就让战士回家看看父母老小,还给带一块银洋送给家人。
榆林党史

长按识别二维码 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