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视频)
大家好,我是钟宇辰。今天和大家聊聊一个话题,作为消费者,为什么我们判断白酒的品质是那么的困难?

想象一下以下一个场景,今天晚上有一个很重要的饭局,是你一直敬重的领导以及很多生意伙伴。你想选择一瓶高品质的白酒用于宴客。但他们已经喝惯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大品牌,想换换口味,于是你提前开始做起了攻略。然后你发现,光看包装完全没有办法分辨谁好谁坏,每一款酒的包装都非常精美,酒盒上也看不出关于品质的任何描述。上网搜搜,不论什么品牌,都是宣传的千篇一律的纯粮固态、古法传承、不干口、不辣喉,甚至是比肩名牌。
到底什么样的白酒才算得上是好酒?你思来想去,最后下单了两瓶安全的名酒。
这就是目前大部分人购买白酒的困境。我们可以按照品牌、包装、价格等等标准来选酒,唯独很难按照白酒的品质标准来选酒。因为这个标准到目前为止,依然还不存在。
白酒这种传统工艺酿造的嗜好品,多样的风格和大量的品牌,让判断品质成为了一道难题。其他酒种也有类似的挑战,但有些酒通过总结一些简单易懂的标准,来帮助消费者能够快速定位酒的风格和品质。

在威士忌的酿造中,橡木桶陈酿非常重要。不同木质、来源、过桶历史的橡木桶都能够给威士忌带来丰富的风味。橡木桶陈酿时间越长,风味越丰富,口感越柔和。于是陈酿时间与威士忌品质进行了非常直观的链接。消费者可以直接用年份来对品质进行简单定位,年份长短也和价格形成了自然的关联。

大米的处理对于清酒的风格非常重要,研磨越多的米,成分越纯,风格越精致淡雅,这个衡量标准叫做精米步合。精米步合度越低,越凸显大部分日本清酒追求的吟酿风格,磨掉浪费的米也越多,从而与价格又建立起了易于理解的联系。

葡萄酒的酿造讲产区、讲风土,讲年份。由国家和世界性机构对于全球葡萄酒产区进行基于风土的认证和评级,并且根据每一年的气候条件、葡萄的生长情况来衡量当年葡萄酒的品质。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产区认证和年份,来对葡萄酒的品质和价格进行粗略的判断。
但在白酒上,似乎目前我们唯一让消费者认知品质的方式就是正常的品牌宣传,和各执一词的品质说法。很多企业倾向于从营销导向的角度,去创造发明一些适合于自身品牌的品质概念,并且小心地避免与其他品牌发生冲突和交叉,从而占据营销口径上的制高点。
消费者已经被无数种品质宣传淹没,导致没有办法形成简单有效的基于品质选择白酒的认知。很多消费者只能从一些自媒体寻求帮助,但缺乏专业知识和统一权威认证的自媒体能给出的解决方案,还停留在 “酒花好不好看”、“酒线长不长”等等没有价值的土办法。
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白酒本身就是一种难以定义的大品类,细分种类极多,目前还没有一种简单易懂的框架可以进行评价。有些香型追求浓郁的口味,有些香型反而追求清冽的风格。适合浓香型的,不一定适合酱香型,适合清香型的,不一定适合米香型。
并且基于白酒的复杂的酿造工艺,行业还没有总结出一个可以让消费者顺畅直观的认识品质,并且将其与价格直接强关联的标准。一旦出现这样的标准,获益的是后发的中小型白酒品牌,因为他们可以借助消费者可以认知的品质标准进行竞争。所以在现有的环境下,大型白酒品牌也没有动力去推进这方面的研究。

最适合白酒品质评价的方式,从目前的客观条件来看,就是由令人信服的中立机构,组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评价团队,对全国主要白酒品牌,基于主要类别进行风味和品质评价。曾经中国举办的五届全国评酒会,就是一个良好的范例。
经过全国五届评酒会评选出的优秀白酒品牌就是目前中国白酒名牌格局的基础。这些评酒会选出的17大中国名酒,直到今天,其中大部分依然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并且这些结果也成为了老酒收藏市场的重要评价标准。
但因为种种原因,这样的全国性品酒会不复存在。在目前的条件下,恐怕也难再次组织起这样机构权威、规模庞大的大型品酒会了。对于很多白酒品牌来说,参加国际国内的由中立行业机构组织的评酒大赛成为了重要的选择。

拿英国IWSC来说,每年开办时,会组织英国和欧洲的烈酒专家对酒样进行品鉴,采用标准的流程、评价标准,也不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最终还会对酒样出具风味品鉴报告。这样的赛制和结果,非常适合未来中国白酒的品质风味竞争时代,和中小品牌以及后发企业的需求。
IWSC还提供完善的获奖后品牌宣传支持。从权威的证书和奖牌开始,IWSC同时提供全球化的媒体曝光,并且会把结果分享给国际酒类行业的意见领袖以及专业买手。每年9月底,IWSC也会在伦敦举办盛大的颁奖典礼活动,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对白酒品牌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机会。
同时,从近几年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白酒行业的资源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头部企业集中。如果没有办法在这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么白酒品牌必须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在国际性的烈酒大赛亮相,做好提前布局和铺垫,在未来尝试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未尝不是一条新路。
2023年,又有不少品质优秀的白酒品牌在IWSC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比如来自贵州仁怀文中酒业的文中黑金酱酒就得到了评委们的极高评价。这款酒的品鉴词为:优雅的香气展现了成熟的特点,坚果和鲜美,焦糖,柠檬皮,烟熏培根薯片,酱料,牛肉汤和木质抛光的香气和风味特点。这是该风格的良好例证,具有美味的浓郁度和平衡,展现了优美的风度和悠长的尾韵。

小糊涂仙睿6再次获得了98分的高分金奖,评委们认为,这款酒的香气有微妙的泥土气息。口感醇厚,带有茴香和甜瓜的美味风味,背景中还有一些陈味和烧烤芝麻的咸香味。这是一款浓郁而层次分明的酒,回味悠长,非常优秀。

而风格清新的白酒同样受到评委们的喜爱。桂林穿山岩酒窖洞藏三花酒也得到了金奖,它的风格是成熟的泥土香味和一些烘烤的李子甜味交织在一起,有味觉层次分明的巴西坚果,平衡的谷物味和鲜美的蘑菇收尾,谷物风味留连口腔。
可见,经过数年的接触、学习和探索,外国评委已经能够对风格多变的中国白酒有比较深入的认知,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评价标准去评价不同香型的中国白酒。无论是浓郁的酱香、热烈的浓香,还是清冽的清香、淡雅的米香,只要品质卓越,都能够在IWSC这样的国际大赛角逐大奖。

回到一开始那个场景,当我们想选购一些有特色、小众、但又高品质的白酒招待领导和客户的时候,可能你会突然发现有一些酒的包装上面有一些关于这些酒在国际酒类大赛的获奖信息,比如IWSC的金奖。你查询了一下这个奖项,以及IWSC对于这款酒的评价,结合酒的包装与价格,你非常满意,于是选择了这瓶酒作为晚宴的主角。
如同开篇和最后这两个故事一样,目前,在世界经济波动,国内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白酒市场的消费量和消费人群在呈现萎缩。但下一代的白酒消费者对于品质的追求正在不断提高。大量机构的研究报告预测,下一个时代的白酒行业竞争,是品质竞争、认知竞争、教育竞争。

这同样也是一个全面开放的时代。白酒品牌已经从拼命不想把自己讲清楚,发展到拼命想把自己真正讲清楚。只不过因为白酒这个品类的难度,让消费者目前还不太能够理解白酒的品质。
一个国际化的烈酒大赛,也许正是现在的最优解法。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我是你们懂酒的朋友宇辰,咱们下次再见。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