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金宝财手记”星标我,以免收不到文章,一起学习,分享
各位好,今天的文章可不是所谓的坚持持有的鸡文,就老金本人看来,买入一个心仪的标的并且持有,是自然而然的事,过程上不需要坚持,坚持意味着不明白,意味着不舒服。
起因要从白酒行业说起,白酒近两年来整体向下,我所持有的茅台从年初的1935元跌到现在的1690元,洋河从年初的190元跌到现在的138元,
近几年白酒的业绩有目共睹,连年双位数增长仿佛疫情不存在一般。如此优异的成绩换来股价一路向下,长期而言,市场是称重机,此时的境地对持股股东无异于天要雨金。
短期持股体验可谓一般,因此我想尝试着换一个思路理解这两年的下跌,对于长期持股者而言或许没有意义,但能提供另外一个层面的思考。一是老金记录自身的思考,集思广益,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二是不持续提供一点有价值东西给关注老金的读者,这让我深感有愧。
我将其归结为两个原因,一个被动,一个主动。
被动因素放在前面先说,这个被动不重要,也不需要思考,用一两个数据就可以带过,因为宏观这个词老金已经说烂了。
先看三组数据:
1-3月份的居民存款提高,还贷率提高,消费意愿低下;4月份M1和M2的剪刀差环比有所收窄,这代表着资金的活跃度有所提高,但实际流入股市的并不多,看看下方的数据:
1-4月份证券交易印花税716亿元,同比下降42.7%。
印花税是卖出征收的,虽然占大头的是趋势投资者,但近乎腰斩的下降说明市场既没有大势,也没有大资金流入。
全球股市创历史新高再次撼动市场投资者的信心,如日本日经225指数创1990年以来新高;美国纳斯达克100指数今年上涨26.8%,创13个月新高;英国富时100指数、德国DAX30指数和法国CAC40指数都创了新高,此时A股还在徘徊。
即是说,市场没信心是股价向下原因之一。
宏观的事情因素过多变量过大,难以预判,与其追逐宏观,不如被动接受,只应对,不追逐不抗拒。
且抛开市场资金不谈,选择白酒,实际已经意味着将宏观里的一部分波动降至最低了,白酒消费是讲情怀、讲文化的,这也导致白酒的集中度只能缓慢提高,低集中度又让优势酒企不那么受宏观影响,对行业的影响往往是先作用于劣势酒企,让其竞争力减弱,反而变成优势酒企的利好,这也引发老金的第一个思考
宏观因素影响:
2022年白酒产量为672.2万千升,同比下滑5.6%;销售收入6626.5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利润2201.7亿元,同比增长29.4%。
这是一个不好不坏的消息,产量减少,销售及利润增长,得益于消费升级;少喝酒,喝好酒的理念。优势酒企能以提价的方式来应对消费量的缩减,以前如此,往后也是如此,这也是老金选择优势酒企的因素之一。但是老金思考着,随着集中度的提高,宏观经济、行业景气、行业政策等因素会更容易影响优势酒企,且看下面的数据
白酒的产量从2016年的1358万千升已经到顶了,直到2022年的672.2万千升,是6年的连续下滑;
产量下滑背后是销量的下滑,2016年白酒销量是1305.7万千升,直到2021年的700万千升,也是连年下滑;
2016年,规模以上酒企1578家,直到2022年规模以上酒企965家,2022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酒企961家。
结合一开始说的宏观:任何糟糕的宏观因素都会使得劣势酒企陷入负循环,竞争力减弱,利好优势酒企们推波助澜提高集中度,集中度的提高反过来让这些劣势酒企雪上加霜。
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中度的再提高,优势酒企会不会更容易受宏观影响而显现出现明显的周期(茅台除外),这就引来老金的第二个思考
周期放大:
一、渠道库存增长:疫情三年,多数酒企都实现两位数的增长,老金在去年10月份老金在《东财/美的/海康三季报》里提起过疫情期间高端白酒逆势增长,有可能在以后的年份里留下库存吗,年初糖酒会就爆出库存积压的消息;
二、酒企库存增长:2022年A股19家白酒上市公司总库存约1323亿元,同比增长16%,成品酒库存总量约48.2万千升,同比增长35%,个别龙头酒企存货占总资产40%以上;
三、酒企扩产:2022年A股有8家上市公司公布了9个扩产项目,投资总额约573亿元,将至少带来33.4万吨新增产能。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公布的数据,2022年各白酒企业共宣布近50个扩产项目,投资资金不低于2000亿元,扩产产能百万吨,这部分新增产能占到目前产能规模的16%-20%。
任何行业都存在周期,只是强弱、长短不同,暂且不论行业形势好坏,当竞争对手扩产,侵占你的份额,你无法做到独善其身,任其发展,这将导致一个扩产,纷纷扩产,最终竞争加剧,当行业竞争达到顶点时,形势开始向下,行业格局再次洗牌,强大的更强大,弱小的被淘汰,于是一个完整的周期便完成了。
紧接上一个思考,白酒行业总销量下滑,各大酒企却纷纷扩产,对于净利润=真金白银,资金量特别大且集中度特别低的酒企来说,周期对其的伤害比较低,但未来存量市场的竞争,集中度的提高,似乎周期影响开始放大,已经到了面对面拼刺刀的阶段。
今年3月,老窖董事长刘淼在经销商营销会议上表示,从其他饮料行业看,行业前两名会占到30%市场份额,第三名占15%,其他瓜分剩余25%,按这一规律,未来5-8年泸州老窖达不到当前规上企业总盘子的15%以上就会掉队。
今年5月份的五粮液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表示,白酒行业仍处于以结构性繁荣为特征的新一轮长周期,呈现出增长性、结构性、挤压式三大趋势,白酒行业正在加快向优势品牌、优势企业、优势产区集中,同时存量竞争态势越发明显。
诸多酒企都推出了扫码领红包等促销活动,如五粮液1618和国窖1573都推出了扫码领红包。
洋河在21年里也做了促销,具体在年报的经销商尚未结算折扣可以看到,这个科目从26亿增长到42亿,翻了一倍,21年以前这个科目基本都在20亿徘徊。
这里我插个题外话,所谓的库存积压并不是酒厂强行压货,经销商苦不堪言等传闻,是酒厂促销,经销商主动压货之举,
老金对酒厂促销是持乐观态度的,有朋友会认为促销会导致明年业绩变少,恰恰相反,经销商是真金白银进货,反而对压住的资金和产品格外重视,而增长本身会带来增长,增长意味着新的市场规模,新的供需关系,产品铺得更广对酒厂是最好的营销方式,它能带来新的消费和重复购买
投资者入股酒企,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白酒的好处颇多,没有保质期且随着时间的会一定幅度的增值,相比消费品,没有保质期的白酒就没有临期的压力,更方便渠道管理、市场渗透和长途运输,在市场上受到的冲击和变数都要少,渠道错判也不容易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销商进货的压力;
酒厂的促销使得经销商有更多的利润可以冲抵开拓市场的费用,平滑仓储及人工的费用,甚至囤货惜售。变相等于稳定渠道货价,尽管不如提价稳货来得实在,但也提振了经销商的信心;
行业内各有各的文化属性、情感消费、商务宴请,使得白酒区别于普通消费品的明争暗斗,步步为营,低毛利率高销售费用格局,这又给了经销商足够的底气;
综上所述,经销商主动压货的动机是存在的,且经销商敢于真金白银拿货这种行为本身是对企业的认可,拿了货就要铺货,这直接决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这里排除了提价前夕经销商的压货可能性,调整销售结构来变相提价或许会存在,好的批零价差确实能对渠道产生良性推动,但直接提价不太有可能,毕竟已经进入拼刺刀的阶段)
经销商是很重要的合作伙伴,像价格混乱、渠道混乱等问题并不能靠酒企独自解决,如果经销商们缺乏重要的推广和维护能力,厂家的治理只能起到反效果,好台才能唱好戏。这也让大部分白酒的销售费用都是在表外,如果这些门店由公司自己去做,效果只会大打折扣,因为管理是反规模效应的。
良性的促销,有利于产销平衡、渠道开拓、稳定货价、提振经销商信心,对双方都是利好。(这里要排除赊销,压库等恶性促销,这是酒企在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总结下跌的原因:
被动因素:宏观经济、市场信心;
主动因素:周期的显现,一边扩产一边促销,各大酒企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很难看出谁是胜者,直到周期尾部才能观其全貌,行业前景不算明朗,周期长短又难预测,选择谁很大程度决定了未来几年的收益如何。
从2021年见顶至今已经调整两年多时间,业绩与股价背道而驰,市场不买账的原因也反映了一种预期。
但整体上看,龙头酒企仍是最适合投资的领域,盈利性和安全性都是消费品里的最优选择,特别是茅台,一吨茅台酒到手就有几百万的利润,巨大的批零价差使得渠道更加良性,帮助产品推广、加强消费、需求培养,再反过来推动茅台的坚挺,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但我偶时也在想,万事皆有度,经销商的惜售,个人消费者的抢购囤货,更加强化了这巨大的价差,有没有可能形成较大的泡沫,如果茅台零售端降价,价差反而会变成茅台的负担,对茅台自身的渠道以及我所持仓的洋河,会遭受到什么样的冲击。
无论过程多残酷,有能力的酒企一定会留下来,白酒品牌天然拥有文化情感,这靠竞争改变不了,也就决定了不可能像快消品一样只有少数几个品牌。
相比机构,散户的优势是没有业绩的考核,等得起,在这期间老金也一直在收集股权,以往我是不会去猜测下跌原因,只知道当前这个价格白酒我值得拥有,但理解市场背离的原因倒还是有另一番风味的,换来一份思考,值得我记录起来。
老金码字纯属兴趣使然,所学所看,无一保留,如若能给你带来一点额外的知识,那是我的荣幸,如若让你贻笑大方,也算是我的幽默。
若你悄悄溜走了,不留下一片云彩,那可真成了老金的遗憾,你的点赞/在看就是我码字的动力,感谢。
本文属于日记,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