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让人糊涂的产品名
昨天,桫椤兄问我:那个德丰号的1919、1935、1912三款酒,三个年份分别指代什么?是啥意思呢?
我答:其实就是个代号。酒厂用于区分同品牌的高中低端产品,至于为什么1912是高端,1919是低端,1935反而是中端,并没有理由。
如果有,也是由果倒因,自圆其说罢了。
因为这个酿名的思路很简单:市面上有一款茅台出的遵义1935很有名(纪念1935年的遵义会议),那我也叫某某1935吧。
比这个1935低一档的产品,那就叫1919吧,这一年有个五四运动,青年节嘛,正好我们的酒也是面向年青人的。
比这个1935高一档的产品,干脆叫1912算了,这一年中华大地改天换地,从满清到民国,也是历史性的一年。
反正,攀附历史,是白酒行业一贯的传统。
要改!
其二 新酒的夏季瓶储期
德丰号1935,全部的库存酒在四月份卖完了。
酒厂又采购了一批包材,这两天在重新灌装。
这种五月新灌装的酒,总要存放两三个月,再销售,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的瓶储,口感会更好。
过去,互联网不发达,酒厂产出酒直接发到经销商的仓库,再从经销商的仓库周转到烟酒店、小卖铺,陈列架上的酒呢,又不是一天能销完,这么算下来酒从酒厂到终端再售出,也有接近三个月的时间。
现在呢,流行去中间环节,移动互联网特别是抖音的发达,包括很多营销大师推崇的酒的按需生产,就导致有些产品是直接从酒厂到消费者手上的。
作为酒厂,我灌装好的酒发谁不是发,区别不过是量的大小罢了,自然也就不会考虑这个瓶储期。
经销商倒也不会在意,因为他进的货总是先入库的。
但消费者会在意,因为新酒有没有经历瓶储期,口感确实是有一定变化的。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只要酒厂对消费者如实相告,就总有妥善的解决办法。
比如:把三个月的夏季瓶储期折算一个金额,让利给消费者。
这个瓶储期内购买新酒的客户,都有不同折扣的优惠。
等过了瓶储期,价格就上去了。
但是很多酒厂不愿意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看到太多同行的教训——价格放下来容易,再提上去难。
就包括潭酒,通过华与华,把年份酒的概念普及了一波,赚了无数好评,但即便如此,去年的酒放到今年,想加价,依然难如登天。
这说到底,还是酒厂与消费者之间的互信太难建立。
毕竟,这个行业的大多数企业连坤沙碎沙工艺都不敢坦诚相告,更何况区区一个年份呢。
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