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目前疫情没有完全画上句号,但消费已经逐步向利好发展。白酒行业在这疫情三年也遭受了一定的影响,白酒企业、商家、烟酒终端等“关联单位”均受到重创,黑格咨询在2023年初结合行业形势分析及研判,撰写本文。希望对中国白酒企业和商家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和借鉴意义。
趋势一:白酒产量持续下降,短期内不会出现增长
近年来,我国白酒总产量呈连年下降趋势。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白酒产量却连续五年呈现下降趋势,酒类消费的主导力量逐步从政务消费向商务消费、大众消费转型。根据公开数据,2016年-2021年,我国白酒产量分别为1358.4万千升、1198.1万千升、871.2万千升、785.9万千升、740.7万千升、715.6万千升。黑格咨询认为,中国消费形态向“高”转移已经是必然之势,疫情三年更是加剧了中国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目前我国白酒行业面临“由量到质”的消费转变,“喝少点、喝好点”成为主流消费心理。
再加之,2022年6月执行的白酒新国标,直接在“硬件设施”上促进了消费者对于高品质白酒的追求。黑格咨询对中国部分乡镇市场消费者及终端店调研发现,90%以上的购酒者和销售终端店老板均已经具备鉴别好次白酒的“法眼”。因此对于白酒企业和商家来说,未来企业要产好酒,商家要卖好酒成为必然。
趋势二: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集中化、品牌化、品质化、产区化已经成为必然
从企业数量来看,白酒消费呈现出向主流品牌、主力产品集中的趋势,白酒产业也向品牌、原产地和文化集中,产业竞争加剧对弱小白酒企业的挤出效应加剧。而近几年以贵州茅台(1700.030, -0.97, -0.06%)、五粮液(169.080, -0.26, -0.15%)为代表的知名酒企业绩高速增长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国白酒市场的集中化趋势。总体来看,我国白酒行业发展特点鲜明,规模以上企业数量逐年减少,行业集中趋势明显,产销量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体现了市场供需关系和消费需求变化。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主要表现在品牌化、品质化、产区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据《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我国的白酒产业基本形成了以遵义、宜宾、宿迁、泸州、吕梁、亳州六大核心产区为主的产业结构,六大产区白酒销量占据白酒产业的半壁江山,利润占比达到80%以上。
产区培育下,核心产区与头部酒企亦相互绑定,名酒品牌支撑产区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目前,我国的白酒消费结构属于存量市场竞争,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品牌化、品质化、产区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趋势三:全面消费平稳恢复,白酒商务消费和个人消费逐步高于政务消费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经济活动有望逐步恢复至合理节奏,整个白酒板块以及高端龙头估值存在持续压制的多个因素显著缓解。对于基本面尚未改变、渠道与动销情况相对良好的高端白酒龙头,继续保持乐观态度。黑格咨询认为,自2020年疫情发生后,很多线下场所消费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餐饮行业影响比较大。疫情放开以后,随着信心和需求的先后修复,预计2023年白酒行业动销将逐渐修复,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且商务消费和个人聚饮消费会成为第一波消费潮流,并且会逐步高于政务消费。
趋势四:头部白酒企业话语权和盈利能力越来越强,名酒高端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小型企业将会步履维艰,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在众多因素影响下,白酒行业近几年的发展虽有波折,但相对比较平稳。且在名酒企业的带动下,市场总体向上发展、向高发展。疫情三年时间,不难看出名酒企业的帮扶商家能力和自救能力,均高于其他白酒企业。黑格咨询认为,未来随着头部企业的发展更加强势和价位主导更强,二三线白酒品牌在头部企业及价位的带动下,市场可拓展的空间和前景会更好,新的秩序和竞争格局将带来白酒行业全新的繁荣。但一些“固步自封、竞争力低下、掌舵人市场分析差”的企业必定会生存艰难,并且在未来五年很有可能“消失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