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食品企业如何助力碳中和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3-30 11:01:57     23

 

2023年3月29日 周三

第1887篇

特别提醒:本公众号所刊发稿件、图片均用于内部交流使用,并在显要位置注明文章出处和来源,若涉及版权,或版权人不愿意在本平台刊载,请版权人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随着对气候变化的日益关注,人们对于消费品“碳标签”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食品碳标签是为了鼓励产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其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以量化的形式呈现在产品信息中的一类标签,其能够告知消费者该产品的碳足迹信息,并有助于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从而推动食品产业早日实现碳中和

食品有低碳和高碳之分。低碳食品是一类在其生命周期内,包括从原料生产至消费的过程中,能源消耗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小的食品,反之就是高碳食物。现代研究表明,以每公斤计,几种主要农畜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小排名为,冬小麦<牛乳<猪肉<乳牛肉<奶酪<牛肉。可以看出,动物源食品的温室气体排放普遍高于植物源食品。

         

01
碳中和&碳中和食品

碳达峰,指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会经历平台期,进入逐步回落的过程。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达峰时间和总量都将直接关系到碳中和的实现。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碳中和,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我国在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食品,指在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小于或者等于零”的食品。一种食品能否被称为碳中和食品,需要经过专业的碳排放交易所认定。但是,想要实现“零碳”目标并非易事,根据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报告,养殖活动碳排放量可占农业食品企业排放总量的60%以上,90%以上的食品制造商碳排放主要来自原料、采购、包装和物流等环节;另外,根据亿欧智库发布的《2022中国食品饮料产业碳中和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报告》显示,食品产业中,食品制造9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间接排放;食品罐头生产中,锅炉要消耗70%的能源;烘焙食品仅仅烘焙工序的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时间,就要消耗60%的能源;食品加工中的切割、混合以及蒸发、烘干等热集中工艺,都会产生碳排放。碳中和食品主要是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因此对食品本身营养并没有实际影响,在营养价值、口感等方面,碳中和食品和非碳中和食品在理论上不会有明显差异。

02
碳标签

“碳标签”源于国际上提出的生态标签,是继生态标签机制获得成功推广后产生的一种与温室气体直接关联的生态标签。作为重要的碳减排工具之一,碳标签是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的低碳排放技术。碳标签把产品生命周期,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碳足迹)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给各国带来的影响,全球已有英国、欧盟、美国、韩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地区政府开始发展和推广碳标签制度。

碳标签的发展现状:目前全球有超过27000个产品有碳标签、超过12个国家或地区立法,要求企业实行碳标签制度,有1000多家知名企业将“低碳”作为其供应链的必需。

英国:是最早开始实行碳标签的国家,其推广最早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开始,随后本国企业积极响应。

美国:碳标签的发展是由企业和非营利组织自发推行,随后美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碳标签进行管理。

法国:2009年法国参议院通过了“Grenelle 2”法案,涉及全球第一个强制性环保/碳标签的内容,并于2010年最终得到法国国民议会的采纳,于2011年开始实施。

日本:于2008年开始碳足迹的标签项目,推行自上而下碳标签制度。碳标签种类已有近百种,2011年开始对农产品实施碳标签制度。

中国:我国于2018年初开始推动“碳足迹标签”计划,中国碳标签制度也在制定、逐步完善中。产品碳标签评价标准由国家低碳认证技术委员会、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CEESTA)、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指导下联合开展工作;当前,我国在纺织服装、日用消费品以及电器制造等多个行业的推进碳标签工作。

“碳标签”需要基于可信、可靠并且符合国际认证标准的数据作为依据。企业要基于可靠的碳足迹数据,设定自身的减排目标,从而实施一系列的减排手段,最终给消费者和客户推出真正实现碳中和的“零碳产品”。从“碳标签”到“零碳产品”,才是“碳标签”的最终价值。

碳标签分类:按照碳标签的披露内容,现行的产品碳标签主要分为碳足迹标签、碳减排标签、碳中和标签三类。

碳足迹标签公布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或者标示出产品全生命周期每一阶段的碳排放量。

碳减排标签不公布明确的碳排放数据,仅表明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低于某个既定标准。

碳中和标签不公布明确的碳排放数据,标示了产品碳足迹已通过碳中和的方式被完全抵消。
碳标签所标示的碳足迹信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消费向导,有利于购买者和消费者更快地了解产品的环保性能,引导其选择更低碳排放的商品;企业也可以经由碳足迹盘查实现碳排放来源的透明化,了解生产过程中哪个环节会产生较多碳排放,提出改善措施,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有利于全球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

03
为什么要推出碳中和食品?
世界经济论坛于2021年1月发布的报告《净零碳排大挑战:供应链的契机》指出,食品行业碳排放量是八大行业之首,占全球25%,主要原因就是食品加工过程中,在筛选、制作、分装等环节,会用到大型工业设备,产生大量废热、废水、废气。其中,排放量最高的为畜牧业,占比高达31%;其次是农作物生产,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稻田产生的甲烷和耕地施加氮肥时分解出的一氧化二氮,耕地扩张或集约化处理引起的碳固存损失,食品生产供应阶段中仓储运输带来的电力和能源消耗、食物浪费以及制冷剂逸散等。此外食品生产还可能会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生态系统平衡,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

04
食品如何实现碳中和?
食品摆上餐桌前需经历从研发、养殖、收获、加工、分销、零售到储存的层层环节,每个环节均会产生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温室气体排放。目前,企业主要采取节能减排和碳排放交易的方式实现碳中和,达到碳的相对零排放。零碳食品的生产企业应当尽可能在上游农牧业环节科学高效使用肥料、降低养殖活动碳排放、改善土壤环境,利用清洁能源加工制造、提高包装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减少碳排放,同时通过种树治沙、农业固碳等方式实现碳中和。

l畜牧养殖、农作物种植中的碳中和,包括旱地减排固碳、稻田减排固碳、家畜养殖和放牧优化管理、粪便强化管理等。

l食品加工中的碳中和,包括降低产品制造环节碳排放(如采用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从废料中回收能源等)、降低原料供应环节的碳排放、生产绿色产品等。

l物流和包装中的碳中和,包括降低运输流程的碳排放(如采用清洁能源车辆、提升交通工具能效、优化交通工具规模和运输路线等)、构建可持续厂房设施(如采用清洁电力、提升运营能效等)、打造绿色包装等。

05
零碳食品案例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食品饮料行业都在积极展开零碳产品的开发。我国市场上的参与者主要是,雀巢、达能、伊利、蒙牛、利乐、盒马等知名食品企业,在技术、资本、资源方面都实力雄厚;以及生物科技类专精特新企业,注重科技成果转化

伊利:伊利自2010年起依照ISO14064标准及《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盘查碳排放,组建专业团队负责年度碳盘查,并提出节能减排举措;由国际权威检验认证机构颁发的碳中和核查声明(PAS2060)证实,伊利已于2012年实现碳达峰,到2050年,其目标是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2021年,伊利在环保方面的总投入达到1.2亿元。2022年4月8日,发布《伊利集团零碳未来计划》、《伊利集团零碳未来计划路线图》;6月13日推出的首款“零碳冰淇淋”伊利须尽欢品牌人间悦桃冰,从原料获取到生产加工、从包装到运输,实现了全周期“净零”排放,并获得国际认证机构必维集团(Bureau Veritas)颁发的碳中和核查声明(PAS2060);据综合测算,每20个该冰淇淋相当于中和9.7kg的CO₂排放。此外,还陆续推出了中国首款“零碳牛奶”金典A2β-酪蛋白有机纯牛奶、“零碳酸奶”畅轻蛋白时光等“零碳产品”。

蒙牛:13年前,圣牧高科团队开始在乌兰布和沙漠打造沙漠有机循环产业链,截至2021年已投入75亿元,将23万亩沙漠改造成优良草场,累计种植9700万棵沙生树。圣牧过去十年的固碳量相当于企业两年的整体碳排放量,这种种树治沙、农业固碳的模式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达能:2022年4月,达能位于武汉和邛崃的两家脉动工厂率先在中国饮料行业实现碳中和。在公司整体低碳运营的水平上,成功使用本地清洁蒸汽,进而实现100%清洁能源使用,使工厂碳排放进一步显著降低。在此基础上,达能中国2023年的目标是实现所有工厂的碳中和认证,做到净零排放。包装方面,达能通过去PVC(聚氯乙烯)标签、减轻瓶身克重、包装成分100%可回收等举措,相对2004年实现了单瓶能耗下降70.5%。

盒马:盒马有机蔬菜抢先拿到了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的“零碳农产品”认证。2022年6月9日,首批带有零碳认证标识的有机蔬菜在盒马门店上线,这些蔬菜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并且包装袋上贴有一个绿色的“零碳农产品”认证标志,消费者每消费一包这样的有机菜,都是在助力实现国家的双碳目标。盒马有机菜的销售同比增长60%,有机、绿色、低碳已成为消费者的共识。随着有机菜的普及,盒马将进一步推动上游合作有机菜基地,通过共建盒马村,升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碳排放,再联合终端消费者的力量促进“双碳”。此外,盒马还推出首款碳中和山茶油,盒马自有品牌有机山茶油。

元气森林2022年8月正式宣布打造零碳工厂,并联合相关单位发布了元气森林首款“零碳”气泡水,该款白桃味气泡水除0糖0脂0卡外,还做到净0碳。消费者只需扫“零碳绿码”,就可以看到这瓶饮料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每消费一瓶气泡水,都将为地球减排379g的CO₂。

雀巢2022年6月发布中国市场首款碳中和有机奶粉“卓淳能恩3有机奶粉”,这款奶粉全程按照有机标准进行生产,不使用化学制剂;在所有生产过程中减少人工干预,采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包装盖与勺均使用植物基材料,对全链路进行碳足迹测算;消费者每选择1罐该奶粉,便可助力抵消14.2kg碳排放。

为了在供应链中推动再生农业发展,截至目前,雀巢已经在全球投资12亿瑞士法郎,截至2025年总投资将达到32亿瑞士法郎的一部分。此外,目前雀巢74.9%的塑料包装实现了可循环再生。

联合利华2022年8月,联合利华在广州开工建设以碳中和为目标的华南全品类生产基地,未来三年将陆续形成覆盖个人护理品、食品和冰淇淋三大类的零碳产品生产能力。生产基地将按照LEED绿色建筑体系铂金级别标准(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评级)进行建设,将大范围布局太阳能发电系统,同时充分调动当地丰富的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塑料不落地"等循环经济计划,推动工厂生产运营向"零排放"迈进,引领"绿色"制造。

康师傅2022年10月26日,康师傅饮品在上海举办了国内首个茶饮料碳中和路径实践成果分享会,发布国内首款真正实现碳中和的茶类饮料“纯萃零糖原味茶饮料”。康师傅还积极响应减塑倡议,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推动瓶身、标签、外包装等多环节的减塑工作。

玛氏:承诺到2023年,所有在英国、爱尔兰和加拿大销售的玛氏巧克力棒,都将实现碳中和。

06
总结
2020年9月,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表示2030年前抵达碳排放高峰,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实际上,零碳食品能否在社会面上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价格问题,因为零碳或碳中和食品相对于普通食品,在营养、口感等方面无明显变化,但在生产全过程中却需要对碳排放量进行严格把控,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另一方面,食品流通涉及农业、服务业、工业等多种产业,如何对食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进行准确核算也是一大难题;再者,国内食品农产品的碳相关认证制度与标准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市场上只有少数认证机构与企业正探索自有标准。因此,只有建立健全认证制度与标准,才能从源头上督促企业生产,进而培养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信任,形成竞争优势。总之,食品碳中和涉及到很多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的共同努力。

新品快讯



 可口可乐推出淳茶舍“冷萃”新品

可口可乐宣布推出淳茶舍“冷萃”上新,新推出产品包含:茉莉花茶、武夷大红袍茶。据悉该产品使用冷萃工法,分别由玉露绿茶、铁观音乌龙茶、茉莉花茶、武夷大红袍茶低温慢沏而成,据品牌介绍,该产品成分不含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糖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教授一行到佳味添成饮料科技研究所考察调研

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助力佳味添成研究所整合服务升级

功能饮料的提炼与创新——2018功能性饮料研究与交流会在佳味添成正式召开

用整体方案开创饮料产业的未来-2019饮料产业发展研讨会隆重召开

佳味添成助力燕窝饮品开发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点「在看」为我们打call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