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回隆镇得益于交通优势而繁荣。镇村濒临御河这一漕运要道,又是安阳县水驿所在,河南漕粮在此兑运,每逢交运漕粮,大量船只穿梭停靠,商人百姓云集于此,于是,回隆镇各种工商业得以发展和繁荣。
一个地方的繁荣,一方面体现在人口多,由于回隆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漕运地位,其间有利可图,于是引来周边各地的人口来此经商或居住,一方面体现在商业齐全,充满各种买卖营生。那时的回隆镇,三教九流云集,各种手工业者众多,什么银匠、锡匠、焗匠,做酱菜的,酿醋的,酿酒的,干什么的都有。特别是回隆的酿酒业,在明清时期非常发达,可以说一个酒业名镇。
明代内阁大臣安阳人郭朴所编写的《彰德府志》如此记载,本府商税旧无定额,万历五年,郡守(指知府)常存仁禁约郡城税银止六百九两三钱,乡村惟回隆镇曲税一百一十两,其余永和等三十余村悉为裁革。彰德府知府常存仁在万历五年(1577年)做出规定,府城安阳城的商税收至六百零九两三钱就不再征收,乡村除了回隆镇征收曲税一百一十两,其余三十余村均不再征收商税。
曲税是什么呢,酒曲是酿酒所必不可少的原料,在古代,由于粮食产量不高,酿酒又需要使用粮食,所以国家对酿酒始终是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有时候会禁止酿酒,有时候会进行酒业官府专营,更多时候是进行征收酒税。在明代,就规定,凡是制作酒曲出售的,必须要交曲税,酿酒的商户自己没有酒曲需要购买酒曲的,必须要购买交过税的酒曲,自己制作酒曲的也必须要交曲税。
明代万历年间的安阳县,府城内各种商税总额为609.3两银子,而乡间的回隆镇仅征收曲税一项,就达110两。而当时彰德府将境内其他乡村的商业税全部取消,唯独回隆的曲税继续征收,说明回隆曲税对于彰德府财政的贡献巨大,也说明回隆酿酒业非常发达。在明代,大约十文钱可以购买一斤酒,一两银子等于1000文,大约可以买100斤酒,曲税按照明代三十取一的税率,酒曲销售达三千多两银子,这么多酒曲酿成酒可达几十万斤,简直不可思议。也许有将酒曲卖至周边外地的,如果单单在回隆镇,能消化得了这么多酒吗?难以想象。
到了清代,回隆镇依旧酒业繁荣。据传,南街的焦记酒馆所酿造的烧酒名为“龙酒”,酒香醇厚,味道软绵,远近闻名,还曾做过宫内御酒。而在古诗“回龙返照”中,临漳官员也描述了回隆的酒业景象,街道上的酒家门头上悬挂着写着“酒”字的幌子,临街修筑了放置酒瓮的平台,店小二吆喝着来往客人进店饮酒。回隆镇内饮酒成风,闲暇无事的人们见到各自的朋友则相约饮酒。
后来到清朝后期,回隆一带匪乱严重,交通优势也大不如前,回隆市面渐衰,酿酒业也随之萧条,至民国时期,只剩一两家了,建国后,回隆已无酿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