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从硅谷银行倒闭到葡萄酒的“人祸”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3-15 15:24:10     41

最近要说有什么大事,大概很多人都会想到硅谷银行的倒闭吧。

一时之间有的人怨声载道,有的人在看热闹。

像这种金融行业的地震,每隔十几年都会出现一次,这种系统性的风险可以实打实地说一句“人祸”了。

那么在葡萄酒的世界里,有没有这样突如其来又极其惨烈的“人祸”呢?

有的,而且还不少。

葡萄酒的出现和发展是应人类的需求而产生的,所以当人们的需求发生变化时,葡萄酒的命运也会发生改变。

像我们之前说过的康帝博士“酸葡萄事件”,在当时看来引发了整个葡萄酒行业尤其是葡萄酒拍卖的动荡,但是放在整个葡萄酒的历史上,那就是妥妥的小巫见大巫了。

毕竟价格的波动远远比不上一个形态的出现和消失。

就像禁酒。

世界各地许多地方在不同时期都因各种不同原因出现过禁酒,有的为减少粮食消耗备战备荒,有的为防止民众酗酒堕落,聚众闹事。在众多的禁酒事件中,以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禁酒事件影响重大。

美国的清教徒文化背景,使得该国成为西方社会中禁酒情绪最强烈的国家之一。这些清教徒有禁欲苦行,节俭自制的思想倾向,禁酒令正符合他们的要求。当时舆论还流行一种观点,那就是酒精是犯罪的根源,如妇女运动要求通过禁酒以减少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此外,工业资本家认为工人饮酒影响劳动纪律和生产效率,因此对政府施压。1919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宪法第十八条修正案,内容要求“自本条批准一年以后,凡在合众国及其管辖土地境内,酒类饮料的制造、售卖或转运,均应禁止。其输出或输入于合众国及其管辖的领地,亦应禁止”。

然而,在实施禁酒令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税收减少,地下黑市泛滥,管理成本巨大,黑社会依靠走私烈酒发展壮大等。1933年,深陷金融危机的美国废除了宪法第十八条修正案。解禁之后,一些较大型的葡萄酒厂恢复了生产,但有些规模较小的酒厂却埋葬在了那段“黑暗”的时期。国家禁酒法定虽已废除,但地方性的禁酒及其相关措施却并未绝迹。

直到1966年,美国的一些州仍然禁酒。即使时到今日,美国的一些小城小镇仍是“滴酒不沾”。

除了禁酒外,诸如奥地利、意大利在甜酒中添工业酒精等造成不小社会危害的丑闻,也对当地的葡萄酒产业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这些地区的酿酒人或许要用十几年的时间来恢复毁在自己手里的声誉。

所有事件都将在最终恢复平静。

大概只有在事件发生之时被裹挟其中的受害者会一直心心念念,用长久的时光来恢复自己在事件中受到的伤害吧。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