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酒展,尤其是春糖,很多国外的酒商朋友都会来成都。工作之余,就是带着他们吃特产,喝特产。
吃的不用说了,除了太辣的食物之外,老外基本都能接受,或者至少表面上会表示欢喜。
但是说到喝中国白酒,十个老外九个摇头,那个没摇头的一般的都是第一次来中国的。至于原因,基本都是一个答案,喝不来,受不了,吐不完!
这些现象倒激发了笔者的兴趣,想探究下为什么学习葡萄酒的年轻人以及国外的饮酒客,不太能接受中国白酒。
和一些白酒厂家和经销商沟通之后,也证实了笔者的经验,那就是国内的很多年轻人和国外的饮酒客,并不怎么买中国白酒的单。
很多酒厂也在为白酒的消费断层,失去八零九零一代而忧虑,也为白酒迟迟不能打开国外市场为头疼。
笔者因此做了简单的市场调查,发现很多年轻人和老外不太接受白酒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第一印象不佳。说到白酒,大部分不经常饮用的人会说,不好喝。你若是问,怎么不好喝了。很多人会回答,小时候第一次喝白酒,太难受,又辣又呛。
人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而很不幸,很多八零后的第一次白酒经历,都不太愉快。不论是偷酒学长辈饮用,想成为一个男人;还是被父亲逼着要陪亲人;抑或是高中毕业的纵情畅饮,第一次都是苦涩的经历。
与此相反,很多人喝葡萄酒的第一印象就还不错,或者是西餐厅,或者是品酒会,甚至有些是在葡萄园和酒庄,即便有些人反应初次喝,确实不太习惯葡萄酒的酸涩感,但是也被良好的环境和引导给冲散了。
第二,不断强化的刻板效应。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刻板效应”。它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种事物的固定印象,以此来判断和评价其他的类似事物。
举个例子,新闻上关于城管的负面消息很多,所以一说到城管,几乎所有人都会有反感态度,但是却忽略了很多城管也都是文明礼貌的。
应用到白酒身上,那就是“伤身体、被逼迫”成了不断被强化的刻板印象。经常有人说,喝吐一次,伤肝一次(医院医生看到生病的男人一般都会说,不能喝酒,尤其是白酒)。
而白酒,味道冲,酒精度高,普通人二三两下去,就会呕吐。老外会说,既然这样,那就少喝。
但是,很多商务宴请,尤其是有企业领导或者政府领导在场的时候,即便是家宴,有长辈在场的时候,喝多白酒是免不了的,不喝会被冠之以不是男人,或者不会做人,不给长辈领导面子之类的帽子,久而久之,一说到白酒,浑身不轻松。
尤其是老外,可能是基因原因,其实大部分欧洲人的饮酒能力是强于东亚人的。
因此就会遇到一些老外,第一次来中国喝酒,天不怕地不怕的,但是领略了中国的白酒“文化”之后,就很少敢来第二次的了,因为他们所喜欢的那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变成了被逼迫的劳役。
第三,语言老旧,陈述不明。说到白酒的文化,似乎所有的宣传机构都会绕进一个共同的圈子,那就是历史,动辄就说几千年的沉淀,还经常来一句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文君当垆,相如涤器”或者“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一通的《诗经》、《汉赋》、《古诗》、《唐诗》、《宋词》。
这固然是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的一面,但是作为双刃剑的另一面,只强调历史过于单一,而且陈旧的语言让人有隔阂感。
国外的酒庄虽然也强调传承,但是讲到历史基本一笔带过,也不会引用古英语或者拉丁语来佐证,因为大部分普通消费者根本不在乎,也根本听不懂。
譬如说,白酒是如何分类,很多喝了大半辈子的人还酱香、清香、浓香、米香傻傻分不清楚。
而看到专家的品酒词,除了四字成语让年轻人和老外难懂之外,即便深究文字,也很难区分相互的差异。下面是某白酒博物馆对酱香、清香、浓香、米香四种香型(不一一对应,读者可以猜测下)的介绍。
❶芳香浓郁,甘绵适口。香味协调,回味悠长;
❷清香纯正,醇甘柔和。诸位协调,余味净爽;
❸香气轻柔,优雅纯净,入口绵甜,回味怡畅;
❹香气优雅,酒味醇厚,柔和绵长,空杯留香。
这些鉴赏词固然是传统文化,但是现在的教育理念已经和以前不同,大部分年轻人并不具备欣赏文言文、成语以及其他古文的能力,就更不用说国外的消费者了。
有个国外朋友听了翻译的解释之后,跟笔者说道,这就跟中国的书法一样,过于写意,看起来很好看,可是看不懂,而且也不知道这四个哪个是酱香或者米香。
这些都为白酒的文化普及加高了门槛。有些老前辈或酒类专家会说,本来这就是个有门槛的事,要当白酒品鉴师没几十年的经验,那是无稽之谈。
说的没错,白酒文化可以如中国的书画一样,成为雅士的文化,但是曲高者和寡。白酒厂家要扩大,白酒经销商要生存,白酒是要走入寻常百姓家的。
以前确实白酒也成功走入了家家户户,那时的主要原因是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供小于求,市场好做,但是现在如果还是简单的靠市场,供需早已经颠倒,依然抱着白酒文化是平常人很难懂的观念,那就要被葡萄酒和进口烈酒赶出寻常百姓家。
相反一方面,葡萄酒和洋酒这方面做的相对就好。当他们进去中国,面对的是一个白酒独大,啤酒低下的局面,要想打开市场,必须从白酒的嘴里抢食。
于是只能文化先行,不论是其倡导的健康观念,还是塑造的淑女、绅士的优雅形象,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推广,早已经深入人心。
笔者在拜访四川几家白酒厂时,询问到酒厂的员工,很多女性表示,不喝白酒,太男人了,还是喝红酒比较女人些。即便是男员工,也有很多表示红酒还是对身体好些。
事实上,葡萄酒对身体好不好,一直都是个争论,所谓的“法兰西悖论”(葡萄酒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商家的炒作手段。
但是,葡萄酒的健康和优雅却已经深入了人心。靠的是什么?生活化的语言,国际化的风格,年轻人的话题。比如再看下葡萄酒品酒词:
•颜色浓郁,从上往下看不到高脚杯的杯底,干净透亮,没有任何沉淀。香气很浓,主要是青椒、黑樱桃和橡木桶的味道。入口酒精度中等,单宁较强,酸度也偏强,酒体浓郁,余味较长,在6秒以上;
•颜色较淡,能较为明显看到高脚杯的杯底,无沉淀。香气中等,不太浓郁,主要是草莓、覆盆子和一些花香。入口酒精中等,单宁较弱,酸度中等,酒体优雅,有较好的余味。
这两个品酒词,如果让一个略微了解葡萄酒的人,进行选择,大部分都会说第一个可能是波尔多,第二个可能是勃艮第。
因为首先语言很直白,能看得懂,虽然也有些专业词汇,但是葡萄酒品鉴能成功的推广(中国已经成为英国的葡萄酒及烈酒培训机构WSET全球第二大市场),就在于它的量化和低门槛。
但凡一个对葡萄酒感兴趣的人,花上两三天时间,就可以理解这类品酒词,并能做出判断酒的风格及好坏。
其次,系统性强,不论是什么葡萄酒,都不外乎颜色、香气、酸度、酒精度、单宁、酒体以及余味和平衡感、复杂度。直接根据自己的感官进行描述即可。
第三,评价直截了当。颜色深就是颜色深,酒体薄就是酒体薄,与之相反的,白酒的品酒词,不论什么酒,几乎都会说香气浓郁,酒体醇厚,那就看不出区别了。
虽然白酒倡导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若是想进行大规模文化普及,那就需要按照年轻人的理解习惯。
于白酒而言,笔者是个门外汉,只是迷惑于白酒不被年轻人和国外消费者所理解,所以才进行了一点研究,这倒激发了笔者的兴趣,白酒的消费依然是国内的主流,但是在文化上推广可以说是节节败退,支流如白兰地、威士忌、葡萄酒等正在靠其十多年的文化推广,形成一股合流,不断侵蚀白酒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