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可能是最冒犯的啤酒館「婦女節」提案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3-07 21:18:35     44

酒栈AllRounders

1.「酒棧流動圖書館」不日上線。
「流動」的意思是,酒棧只是這些圖書的「中轉站」、「交收點」,並不實際持有其中任何一冊。
書籍流通,知識才能流通。深受沒文化之苦的老黃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希望每個人都沉迷學習不能自拔,都長力量、有力量。
屆時所有圖書將免費開放借閱,也歡迎各位以書易書、廣交書朋酒友。
2.國際婦女節,我們怎麼過?
不設任何「女性」酒款、不做任何「女神」、「女王」促銷活動。
用消費主義的話語來「賄賂」、「討好」女性,在膚淺的酒棧小夥伴們看來,無異於用糖衣砲彈持續對女性進行實質上的PUA以及物化和剝削。
因此也不將「婦女節」改稱為「女神節」、「女王節」。有神有王,就有鬼有奴、有高低尊卑貴賤,這樣的世界怎麼看都不可愛都喜歡不起來。而我們本來就不認同異性戀的性別秩序,更反對將女性分而治之、貼標籤又定價,所以也拒絕這套話術和敘事。
但不等於什麼也不做,將世界拱手讓給壞人。

• 「酒棧流動圖書館」將常設「女性主義專區」,一起了解認識女性真實的結構處境及其多樣性,並期待和大家共同作業,試圖解釋為何如此並尋找破解方案。

在書架組裝好之前,我們對部分女性主義書籍的內容進行了摘錄整理(詳見下方),以看見、認識女性,作為慶祝國際婦女節的方式。希望與你共鳴、共同省思、共勉!

再次強調,歡迎按「文」索驥,屆時來店翻閱 or 借閱相關書籍呀!

翻「金句」翻得眼瞎,慶幸酒棧只做酒不做書!希望老黃不忘初心、不跨界。

PS,知情酒友提問:流動圖書館也好,女性主義書目也好,和酒有什麼關系?你們發這些什麼目的?
We have good taste in BOTH beer and ideas.
——————長文預警分割線——————
在高能女性主義書摘放送之前,先來一則蘇聯笑話熱熱身。摘自赫德里克·史密斯的《俄國人》(上海譯文出版社,1977)
一位莫斯科人如此評價「婦女解放」:
在資本主義製度下,婦女沒有獲得解放,因為她們沒有機會工作。她們只好呆在家裏,上街頭買東西,做飯燒菜,管理家務和照看小孩。

但是,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婦女獲得了解放。她們有機會整天工作,然後回家,上街買東西,燒菜做飯,管理家務並照看小孩。


??

??

??

(文末有彩蛋)

如果你是女人,希望在某個領域出人頭地,你應該做的是

(1)開創一個新領域,並且

(2)讓這個領域的報酬和地位都低到男人不想要的地步,

這才有了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和簡·亞當斯。

《如何抑止女性寫作》,喬安娜·拉斯

女性主義值得我們奮鬥的理由不在於女性是我們的家庭成員,而是女性是我們的人類同胞。
《女性主義有什麽用?》,
塔比·傑克遜·吉 / 弗雷亞·羅斯

對女性來說,女性主義就是自我和解的戰鬥。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女性不厭女。如果真的存在不厭女的女性,她們就不需要成為女權主義者。
所以如果有人問我是否厭女,我會爽快承認。女性主義就是女人接受自己、愛自己的思想。
《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
上野千鶴子、田房永子
我十幾歲的時候,曾經看著母親想:「媽媽,就算換一個丈夫,你的不幸也不會消失。」我發現,這不是性格或人際關係的問題,而是那個人所處的社會結構的問題。
《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
上野千鶴子、田房永子

承認自己是「結構」暴力的受害者絕非潰敗(不過是直視現實,沒有自欺欺人罷了),若你基於「主體」的選擇,調動手頭的所有資源(無論資源多麼有限),想辦法生存下去,那就值得稱讚。
⋯⋯「承認傷害並非屈服,而是抵抗。」那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堅忍的證明。
《始於極限》,上野千鶴子、鈴木涼美

我們必須更深入省思權力是什麼、為的是什麼,以及如何受到衡量。換句話說,女性如果不被視為完全歸屬於權力結構,那麼我們必須重新定義的顯然應該是權力,而不該是女性
⋯⋯你無法輕易將女性放進一個早已被設定為男性的結構裡;而是必須改變既有的結構。
《女力告白》,瑪莉·畢爾德

事實上沒有兩種性別,只有一個性別:女性。
男性不是一個性別,因為男性是普遍的。
《性別麻煩》,朱迪斯·巴特勒

過去50年來遭到殺害的女孩,比死於20世紀所有戰爭的男性還多,僅僅因為她們的性別。任何一個十年當中,在常態性的「性別屠殺」中喪命的女孩人數,遠多於20世紀所有大屠殺中慘遭殺害的人數。
《天空的另一半》,
尼可拉斯·D.克裏斯多夫 / 雪莉·鄧恩

千百年來,對人類社會的研究幾乎就是男性視角的研究。⋯⋯女性被弱化為一個個「被消音的群體」(muted groups)。這一術語由愛德溫·阿登納首創⋯⋯「不平衡的情況切實存在。出於各種實際的目的,我們身處一個男性的世界中。對女性的研究,其水準僅略高於研究鴨子或其他家禽所通常具備的水準——其實後一類研究也只是觀鳥活動的水準。

《樂園之丘》,米尼克•希珀

因為沒有人看到女人,沒有人記得她們,因為男性所提供的資料成就我們理解的大部分世界,變成世界的通則。占人口一半的女性因此位居弱勢,她們只代表小眾利基,她們的觀點是主觀而非客觀。這個框架把女人設定為是可被遺忘的,可被忽略的,可有可無的──不管是在文化、歷史、資料層面,都成了不重要的角色。因此,女人被視而不見。」
《被隱形的女性》(台譯)/
《看不见的女性》 ,卡洛琳·克里亞朵·佩雷茲

性別歧視傾向於對男性和女性給予差別待遇,……厭女情結則通常會區分出「好女人」和「壞女人」,並對後者進行懲罰。
整體來說,性別歧視和厭女情結懷有同一個目的——維持或重建父權的社會秩序。

《不只是厭女》, 凱特·曼恩

厭女症就是絕不將女人視為與自己同等的性的主體,而是將女人客體化、他者化,更直接地說,就是歧視、蔑視。

《厭女》,上野千鶴子

女人的性,被分離為「為生殖」和「為快樂」兩種,相互對立,但都被異化。
「聖女」和「娼妓」,是壓抑女性的兩種形態,無疑都是「他者化」。
「聖女」們要求「別把我當娼妓」,赤裸裸地歧視娼妓;與此同時,「娼妓」們又懷著自己養活自己的職業女人的驕傲,憫笑「行外女人」對男人的依賴和軟弱。

《厭女》,上野千鶴子

隱瞞弱點,有個專門的詞叫作「weakness phobia」(恐弱)。我把它解釋為「無法承認弱點的弱點」。
⋯⋯無法容忍女性的弱點,不就是徹頭徹尾的厭女嗎?
很多女兒都會同情被父親支配的母親,同時又無法容忍母親的唯唯諾諾,對吧?因為她們同為女性,看到女性同胞的弱點會痛苦不堪,同時產生憎惡。很多女性都因為厭女而向男性過度同化,希望到男性的認可。
《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
上野千鶴子、田房永子
「不可愛的女人不是女人」,「醜女不是女人」,「平胸的女人不是女人」,「絕經的女人不是女人」……這種句式,可以無限地寫下去,無論代入什麽詞,最終都能歸於一個簡要的命題:「不能刺激男人欲望的女人不是女人」。這也可以換為另一種單純之至的命題:「女人的存在價值,就是成為男人性欲望的對象」。
⋯⋯成為男人的欲望對象時,女人就「成為女人」。與年齡無關。當不再是男人的欲望對象,女人就「不是女人」了。

《厭女》,上野千鶴子

「可愛」到底指什麼?
在我看來,「可愛」似乎是給對方的一份保證,告訴男人「我絕不會威脅到你的地位」。
當女人「可愛」的時候,自然能得到男人的好臉色,而一旦不可愛起來,馬上會被視為洪水猛獸⋯⋯「爹男」的自尊心,就是這麼容易被觸犯,這麼小家子氣。

《女生怎樣活》,上野千鶴子

人們期待「好女孩」沒有憤怒。攻擊有損關系,影響女性關愛他人和表現「友善」的能力,有悖於社會對女孩的期待。
如此說來,大聲承認女孩的憤怒等於挑戰我們對「好女孩」的基本假設 ,並揭露出文化是怎樣通過定義「友善」來剝奪女孩的權利:不能有攻擊性,不能生氣,不能正面發生沖突。

《女孩兒們的地下戰爭》,蕾切爾·西蒙斯

在女性公開聲明立場的時候,為她們自己而戰的時候,高聲疾呼的時候,人們是怎麽形容她們的?她們「咄咄逼人」,「喋喋不休」,「哭哭啼啼」。
⋯⋯它們構成和強化了一種社會沿襲下來的思維模式,它消解女性話語中的權威、力量,甚至是幽默感。
⋯⋯當一個不受歡迎、有爭議性,甚至僅僅是與多數人想法不一樣的意見從女人嘴裏說出時,人們就會認為這顯示了她的愚蠢。人們不會說我不同意這個意見,只會覺得說話的女人很蠢。

《女性與權力》,瑪麗·比爾德

家庭主婦雖然成了雇傭勞動者,但她們作為家庭主婦的「家庭責任」絲毫不會減少。女性背負著百分之百的家庭責任(家務、育兒勞動),同時她們還要外出工作。
女性的「雙重角色」,意味著「雙重負抯」 (dual burden )。
這意味著,女性作為雇傭勞動者在資本主義製度下遭受著剝削,她們同時又作為家務勞動者在父權製下遭受著剝削。

《父權制與資本主義》,上野千鶴子

給「愛」和「母性」賦予象征性的價值並將其推向神壇,實際上是長久以來榨取女性勞動的意識形態機制。
「愛」,其實就是女性為了調動自己的能量,將丈夫的目的當作自己的目的的一種機制。
「母性」是女性為了極力克製自我需求,通過引發自我獻身和犧牲精神,將孩子的成長看作自己的幸福的一種機製。

《父權制與資本主義》,上野千鶴子

女人被教導要機敏,要時刻保持心靈手巧。
她得知道如何處理一連串的炸彈,如何善意地拒絕給出她的號碼,如何讓手從她牛仔褲的紐扣上移開,如何拒絕一杯飲料,這些都是她該做的。
當一個女人遭受了侵犯,人們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說不了嗎?」,這個問題的預設答案總是「是」,而她要做的就是撤銷協議。
她需要拆掉扔來的炸彈。
但為什麽在我們用身體擊退他們之前,他們有權接觸我們?為什麽門是開著的,直到我們不得不砰地關上它?

《知曉我姓名》,香奈兒·米勒

讓女性對性行為感到羞恥是一種有效的手段,為的是壓製女性的聲音,剝奪她們決定生育與否、何時生育的權利。羞恥感是女性健康面臨的最大障礙,有時,消除羞恥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公開與它對抗。

《女性的時刻》,梅琳達·蓋茨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性民族主義組織者不斷地將共同體團結提升到重要的政治地位,以至於任何對運動或共同體內男女關系的質疑都可能被認為是分裂甚至背叛。在運動,工作場所和家庭中呼籲兩性更加平等的婦女被告知,現在還不是時候,國家積貧積弱,外敵虎視眈眈。婦女們必須有耐心,必須等到民族主義目標實現的那天;那時,也只有那時,才能解決男女關系問題。
「現在不行,以後再說」,這是男性喋喋勸告許多民族主義女性的話。

《香蕉、沙灘與基地》,辛西婭·恩洛

 

—掛一漏萬的完結線—
以上。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最後,以來自上野千鶴子研究會學員 / 藝人 / 作家遙洋子於《在東大和上野千鶴子學「吵架」》一書中總結的「吵架十大秘訣」作結。



在東大和上野千鶴子學「吵架」》
遙洋子 著,呂靈芝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3年3月


一,防禦性厚顏無恥

「你這也叫女人?你這還算個母親嗎?你太自私了…」

這類社會性別角度的攻擊,無論男女都很愛用。若是聽了眼前一黑,你就輸了。以「可是」開頭的反駁是最糟糕的。

這種時候就應該立刻切換厚顏無恥模式,毫不猶豫地說:「自私礙著誰了?」

二,防禦性質問——我不懂

遭到攻擊時,不要進行反駁和辯解,而要針對對方不嚴謹的措辭和表達提出質問。

重復這種行為,質問就會變為追問。如果能靠一句「我不懂」對峙到底最好。在這個意義上,「我不懂」也是能夠轉守為攻的關鍵詞。對方越是自以為是,其效果就越顯著。

可以說,這是一個耍弄對手的絕佳手段。

三,防禦性質問——XX是什麽?

接上一條的戰略,主要針對詞語的使用。譬如國家、愛、家庭、婚姻、人種、血緣、母性、本能、自然、文化。

這是對一切意識形態工具提出質問的方法。沒幾個人能回答上來。就算回答了,只要對方的語言依舊包含意識形態工具,就能進一步從中選取關鍵詞,持續質問即可。

- 這能叫一家人嗎?
- 家庭是什麽?
- 當然是父親、母親和孩子!
- 母親是什麽?
- 用大愛守護家庭的人!
- 愛是什麽?

這些質問在挖掘核心的同時,也會揭露對方的無知,從而發揮出進攻的作用。

四,攻擊性質問——反彈問題
這個方法就是用問題回答問題。
- 那你說說,你最重視什麽?
- 你呢?
- 你能同時愛好幾個人嗎?
- 你呢?

總之,就是不停地讓對方說話,等待其露出馬腳、自相矛盾。

五,擁有廣博的知識

這既是我的研究會心得,也是上野親口說過的話。
她說:不要變成無知的專家。

她每年都說:不要精讀,要多讀。其結果就是,學生們腦子裏的抽屜越來越多。如此一來,對手一旦提出片面的理論,我們就能毫不猶豫地讓其打住。

上野說,片面的表述會拉開討論的帷幕。

譬如「這就是日本的固有文化」,只需要獲得關於別國的知識,就知道那根本不是日本的固有文化,而是世界普遍的權力體系。

「我認為女性主義就是人道主義。」面對這種片面的觀點,只要熟知女性主義的多元性,就能指出那是根本站不住腳的說法。信念不需要依據於知識。因此聽到想當然的說法,就要指出 「這只是你的信念」,對其不予采納,不讓對方繼續開口。接著,再回到正題。

面對 「人類最重要的是愛」和「女人就該溫柔」這樣的說法也一樣。

有了廣博的知識,就能分辨出一句話究竟是「信念」還是「邏輯」。

《在東大和上野千鶴子學「吵架」》日版封面,遙洋子

六,提出跳脫框架的設想

可以說,知識就是為了這一行動而存在。唯有通過質疑,人才能發現框架的存在。如果不質疑,不將問題可視化,就無法完成超越。

有人在研究會上這樣說:「我們不要一味否定軍隊,還可以通過參與的方式,從內部促進反暴力。」

- 那在此期間,針對弱國的暴力,你如何評價?
- 我管不了。

好,輸了。

這就是局限於國家角度和跳脫出國家角度的設想之差。我們不是去改變戰爭,而是質疑戰爭本身。通過質疑,我們就會發現國家的框架。接下來也不是改變國家,而是質疑國家的必要性。

- 因為有國別之分啊。
- 即便現在存在國家,為何就一定要承認它是必然的存在?

換成男女關係也一樣。不要去糾結婚姻的對錯,而要質疑婚姻制度。

七,對語言保持敏感

必須關注語言,認真傾聽。無論多麽瑣碎的話語都不能放過。對方不經意間說出的話、無意識間使用的表達、比較含糊的詞語,這些都是攻擊對象。戰鬥必須從這裏展開。

為此,要把握好自己的態勢。第一,丟掉笑臉。人在做出女性特有的應和時,必然伴隨笑臉。「保持微笑」會影響專注。除此之外,「腿要並攏」「鼻子不能太油」「發型不能亂」,這些都要舍棄。只對語言虎視眈眈。

上野千鶴子

八,不製造空檔

越是不給對手思考的時間,越能令其潰不成軍。為此,需要有強大的應變能力,不斷發動攻擊,讓對方應接不暇。

首先突然提出攻擊型質問,打他個措手不及。趁他楞神的瞬間,發出下一個質問。在對手調整好狀態之前,持續拋出問題。就算他磕磕巴巴地開始回答,也要無情打斷,繼續提問。

-  神話是什麽?
- 呃⋯⋯
-  那跟傳說有什麽不同?
-  這個⋯⋯
-  兩者的英文分別是什麽?
-  啊?⋯⋯
- 它們又跟故事有什麽不一樣?
- 鳴⋯⋯

永無止境。在此之上,去跳出框架。

九,控製音量

我上了這麽久的課,從未見過大吼大叫、唾沫橫飛、氣得跳腳的上野。
然而,她是全日本最可怕的人。

十,學習

沒有理論支撐的厚顏無恥只是單純的頑劣。同理,沒有理論支撐的連環質問是不禮貌,打斷對方說話的行為是不懂禮貌,集中精神是不給人好臉色,跳脫框架的設想是牛頭不對馬嘴,綜合起來就讓你成了一無是處的女人。

與一切刻板觀念戰鬥、獲勝,並說服別人都需要理論的支撐。為此,必須學習。

一起練習!一招K.O.!


酒棧 AllRounders

海珠區洪德路41號(木偶劇院旁)




?8號同福西站
A出口步行約2分鐘可達

?「大基頭」公交站正對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