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挑战与举措(1/2)

作者:本站编辑      2025-11-26 05:06:58     0
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挑战与举措(1/2)

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挑战与举措(1/2)

现阶段电力系统的主要矛盾是新能源消纳问题
1.电源侧新能源比例上升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3060”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较2021年提高1.7个百分点。但由于新能源供应具有比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会出现风电光伏发电高峰和负荷侧用电时间不匹配,导致新能源发电和负荷侧用电的矛盾,以及风电光伏易受天气干扰,无法根据用电需求调整,供电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因此,随着新能源大体量发展,将带来新能源高比例渗透和大幅波动的特征,新能源低出力时段,电力系统需要高可靠出力电源实现电力平衡;新能源高出力时段则给系统消纳、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2.负荷侧电力需求超预期增长
当前,我国用电量稳定增长,负荷侧电力需求强劲。2022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8.6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预计至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将保持3.6%的增速, 2030年达到10.7万亿千瓦时。2030-2050年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保持在2%的水平,2050年达到16万亿干瓦时。2050-2060年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为0.6%, 2060年全社会用电量17万亿干瓦时。一方面这体现了我国负荷侧电力需求的强劲,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正值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电力需求有可能超预期增长。
3.电网侧的新能源适配能力不足,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从电网侧看,将由传统以常规电源、单向供电为主向高比例电力电子化和新能源、双向供电的电网形态转变。由于我国电力资源与负荷不均,用电大省集中在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区,而风、光等新能源分布远离负荷中心,清洁能源和负荷中心呈现逆向分布特点,随着大型风光电基地的开发,跨区送电将继续增加,需加大特高压及各级电网发展力度,提升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消纳能力、多直流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中东部地区分布式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对配电网的接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大电网与配电网灵活互济、协调运行,实现大规模新能源与电网的协调发展。同时,现有信息化手段尚未充分满足新能源功率预测与控制、可控负荷与新能源互动等需求,多能协调控制技术、新能源实时调度技术、送电功率灵活调节技术等新能源消纳平衡技术亟待加强。
#新能源 #新型电力系统 #电厂
和君咨询新能源事业一部咨询师 张楒钰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