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湾文化广场 正式开票了,来记录一个非常主观的个人Repo。
TL;DR
场馆挺大的,如果每个展厅都认真看下来,可能需要花一整天的时间。
整体建筑外观很好看,流畅的线条搭配上好天气真的很好拍,有种和自然共存的呼吸感。
试运营期间大概有一半的厅都还在布置,就已开放的来说:
Tier 1️⃣ 常设展·2号 | 国际展区·8B
Tier 2️⃣ 国际展区·10号 | 常设展·1号
Tier 3️⃣ 主题厅·5号 | 常设展·3号
-
常设展·2号 ⭐⭐⭐⭐
流变传承:中国设计叙事
中国古代的“设计历史”,很宏伟的一个厅。
从甲骨文到建筑工艺,实物陈列的同时,每个部分都用数字技术设计了恰当好处的导览;很多平时被忽略的建筑细节整齐铺陈在整面白墙上,才发现原来每个细枝末节都隐藏着独特的工艺。
国际展区·8B ⭐⭐⭐⭐
安东尼·麦考尔:凝光之镜
电影氛围下摸得着的光,排队人比较多。可能看到太多推荐导致预期过高,实际体验下来没有特别惊艳,展厅也比较小,但还是值得一看。
-
国际展区·10号 ⭐⭐⭐
一个世纪的椅子:形式功能与未来
和伦敦设计博物馆联合策划,椅子的设计变化是历史进程的缩影。非常喜欢它用大片色块区分章节的方式,映照在屋顶上交织出一道彩虹。每个椅子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所有简介都平贴在低矮的展台上,弯着腰看了一会就累了。
常设展·1号 ⭐⭐⭐
Design 100:设计 人 生活
正如简介所说是这里的「序」,罗列/悬挂了很多老物件,很有秩序感,应该也是出图最多的厅。
-
主题厅·5号 ⭐⭐
匠作中国:传统造物与设计新生
展厅很美,一个相对暗的红色空间和一个完全纯净的白色空间,部分展品的陈列很特别,比如打碎的瓷器按照色阶平整地悬挂在墙上。和10号厅有同样的问题,简介不好读,另外装潢味太重。
常设展·2号 ⭐⭐
设计永恒:世界当代设计
展厅的陈列很立体,空间里每一个角落(横、竖、纵)都被利用了起来,站在任意角度看都觉得错落有致、一步一景。但主题相对分散,转了一圈出来感觉什么也没记住。
常设展·3号 ⭐⭐
当代力量:中国/深圳设计探索
里面区分了A/B两个区,前者讲过往发展,后者讲未来展望。有点教科书的意味,但看了一些建筑故事,还是会惊觉事物发展的背后总是蕴藏着庞大的细节信息,而人们往往只能感受到最表象的部分。
#城市漫游者
TL;DR
场馆挺大的,如果每个展厅都认真看下来,可能需要花一整天的时间。
整体建筑外观很好看,流畅的线条搭配上好天气真的很好拍,有种和自然共存的呼吸感。
试运营期间大概有一半的厅都还在布置,就已开放的来说:
Tier 1️⃣ 常设展·2号 | 国际展区·8B
Tier 2️⃣ 国际展区·10号 | 常设展·1号
Tier 3️⃣ 主题厅·5号 | 常设展·3号
-
常设展·2号 ⭐⭐⭐⭐
流变传承:中国设计叙事
中国古代的“设计历史”,很宏伟的一个厅。
从甲骨文到建筑工艺,实物陈列的同时,每个部分都用数字技术设计了恰当好处的导览;很多平时被忽略的建筑细节整齐铺陈在整面白墙上,才发现原来每个细枝末节都隐藏着独特的工艺。
国际展区·8B ⭐⭐⭐⭐
安东尼·麦考尔:凝光之镜
电影氛围下摸得着的光,排队人比较多。可能看到太多推荐导致预期过高,实际体验下来没有特别惊艳,展厅也比较小,但还是值得一看。
-
国际展区·10号 ⭐⭐⭐
一个世纪的椅子:形式功能与未来
和伦敦设计博物馆联合策划,椅子的设计变化是历史进程的缩影。非常喜欢它用大片色块区分章节的方式,映照在屋顶上交织出一道彩虹。每个椅子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所有简介都平贴在低矮的展台上,弯着腰看了一会就累了。
常设展·1号 ⭐⭐⭐
Design 100:设计 人 生活
正如简介所说是这里的「序」,罗列/悬挂了很多老物件,很有秩序感,应该也是出图最多的厅。
-
主题厅·5号 ⭐⭐
匠作中国:传统造物与设计新生
展厅很美,一个相对暗的红色空间和一个完全纯净的白色空间,部分展品的陈列很特别,比如打碎的瓷器按照色阶平整地悬挂在墙上。和10号厅有同样的问题,简介不好读,另外装潢味太重。
常设展·2号 ⭐⭐
设计永恒:世界当代设计
展厅的陈列很立体,空间里每一个角落(横、竖、纵)都被利用了起来,站在任意角度看都觉得错落有致、一步一景。但主题相对分散,转了一圈出来感觉什么也没记住。
常设展·3号 ⭐⭐
当代力量:中国/深圳设计探索
里面区分了A/B两个区,前者讲过往发展,后者讲未来展望。有点教科书的意味,但看了一些建筑故事,还是会惊觉事物发展的背后总是蕴藏着庞大的细节信息,而人们往往只能感受到最表象的部分。
#城市漫游者
